民生

李伟华: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趣意韵情各臻其妙

2024/08/08 16:38 来源:民生网    阅读:733

为李伟华写评?难以置信。

那是几十年与文字打交道的语文老师、文字专家。

笔者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怕语文老师,大学时,看到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心里还总是打颤,即便走向工作岗位多年之后,与启功、欧阳中石很熟了,每每到北师大见启功、到首师大见欧阳中石都需要鼓足勇气。

可是,作为一个专业的评论工作者,一次次看到李伟华那充盈着文人风、书卷气的书法、绘画,一次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明知难尽其味,却仍欲论春秋。可是,当一口气读完他的“口述经历”,笔者却又“蛤蟆咬月亮——不知从何下口”了。在“口述经历”一文中,其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其取得成绩过程中的态度、其人生经历过程中的感悟,皆已叙述备矣,且字字珠玑,若想再写点什么,唯绕开其经历,仅以观书、品画而管中窥豹了。

艺术不及生活重要,更不及赚钱来的实惠,可是,生活若没有艺术的加持,生活将失去色彩。

 

李伟华书法作品 《孔子家语》

李伟华1965年出生在被誉为“浙江绿谷”的山村——庆元县黄田镇枫树桥村。自幼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也比哥哥、姐姐幸运一点,多一些学习、绘画、写字的机会,小学、初中便崭露头角,被左邻右舍称为“读书人”。1982年,李伟华考入浙江丽水师专中文专业,由此“一枝红杏出墙来”,与教学结下不解之缘。毕业之后,李伟华回到母校,担任公办老师,教过语文,教过地理、书法,当过班主任、校语文组长、县语文大组副组长,还在丽水市语文组长大会上作教学论文发言……。

从“铁饭碗”转向“泥饭碗”时,李伟华内心也做过激烈的斗争,最终选择了“诗与远方”。十年民办教学,辗转三个学校,经历过多种岗位,“睡的比狗迟,起的比鸡早”,也获得过“教育成果显著奖”等荣誉。

2010年8月 李伟华离开民办学校与朋友合办以书画教育为主专修学校,2012年,独自创办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开设硬笔、软笔、卡通、油画、素描、水彩等专业,李伟华既要当“火车头”,又要当“保姆”,困难与考验叠加,智慧与汗水齐飞,也终于实现了人生与艺术的双丰收。在人生方面,感知、体验、渐悟,深化了哲思,提高了境界,李伟华也如同他的父亲影响他一样,成功地培养出优秀的儿子,“一枚印章的边款就能刻出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全文”的精湛技艺,笔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火遍全网的“坐迈巴赫,考700分,入北京大学的朱也天”,诗书继世,文化传家,让人感慨。在艺术方面,诗、书、画、印,各臻其妙,各呈风采,参展、办展、讲学、获奖,作品被收藏、被认可、被追捧,诗画入心、书印入意,情感得到共鸣、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字怕上墙”,为他人写春联需要勇气、自信,而勇气、自信源于真功。李伟华的真功则源于百炼成钢地锻造。

初中时期,每逢佳节,李伟华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立摊、摆桌,给乡亲写对联,有模有样,备受赞誉。写春联也成了父子情深的印记,直至父亲去世,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若非工作迫不得已,李伟华就一如既往地为他人写春联,实在脱不开身,父亲就代写春联,直至今日,几乎没有间断。如今,尽管已经是墨宝千金的著名艺术家了,可是,只要有时间,李伟华就会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写、免费送。

而李伟华的书法之法、书法之功、书法之艺则源于传统,并恪守着主流正脉,在渐进、渐变、渐悟之后,所修成的正果。

李伟华中学时代就经常临帖,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交相辉映,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父亲的肯定、同学的羡慕。在丽水师专期间,班级比赛、校园比赛,屡屡获奖,自不必说。1983年,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浙江省团委、学联举办的“首届大学生钢笔字比赛”,万人参赛,全省60人获奖,李伟华得了“二等奖”,1985年,又获得“全国首届大学 生钢笔字比赛”二等奖。学校毕业之后,李伟华回其 母校任教期间,一边担任语文老师,一边兼任书法 指导工作,1988年获“三溪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优胜奖。1989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硬笔书法与传统碑帖展”,并应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开幕式,结识高惠敏、卢中南等名家。1993年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批会员。2000年后,李伟华踏上了十年民办教学之路,不但没有放弃书法爱好,还因眼界不断开阔,而更加喜欢书法了,先后出版了《李伟华书法作品集》,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国当代百名诗词家作品集》”书法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的《杭州书画二十家作品集》、杭师大美术学院举办的“杭州20家作品展”等活动中入展。2010年,李伟华走上了专职书画培训之路,展览、展示就更多了,其中,2012年,在杭州图书馆举办的“钱江墨韵李伟华师生公益书法展”引起广泛关注,孙晓泉、肖峰、庞中华、王正良、张华庆、吴一桥等书画界名流为展览题词。随后,各种活动接踵而至,采访、讲座,不断邀约,李伟华也由教书育人的名师成为大众熟知的书画名家。

 

《游牧部落》

如果说自幼喜欢书法而临碑摹帖让李伟华“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那么,教书育人则使李伟华在教学相长中,神会传统,对话经典,形成“学古而不泥,写己而守古”的思辨而由此发现自己,并追逐正统,实现自我。更为重要的是,李伟华创造了艺术,艺术也创造了他自己,当他走出丽水,游历交友,开阔视野之后,他眼界搜尽了古今神髓,心慕手追了诸家优长,他的书法也进入自由之境。

“文数言乃见其意,书则一字可见其心”。观李伟华的书法,可以看到他深厚的“书法之法”,而最感人之处则是源于“书法之法”所生发的“书法之艺”。

李伟华的“书法之艺”体现于“真、草、篆、隶、行”皆有所成、皆取其妙,显然,这是他的标配,因为,这是早期学习阶段的基础,也是几十年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他必须写好,才能教好。在此不面面俱到地分析其“五体”之法、之形、之貌,仅以其行书为例,品其质、观其艺。李伟华的行书入笔、行笔、收笔,快与慢、收与放、开与合、疏与密,无不恪守古法之精致,笔法却又十分灵动。笔法、笔意,刚与柔交替、动与静辉映、方与圆结合、欹与正通融,或遒劲或俊美或疏朗或婉转或典雅或萧散,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又常常出乎意料。在情理之中,那是法度,那法度有着魏碑之印记、篆隶之韵味,有着“兰亭”之韵致、赵孟頫之妍美,笔道里还带着祝枝山的清逸、文徵明的灵秀。而意料之外则是别致,属于李伟华的独特别致,那别致是线条杀入缣素内部,“力透纸背”的功力,那别致也是酌于法理,师于万物,悟于心象,入于妙境,而在不经意之间,抒发的性情,绽放的灵性。

李伟华的“真、草、篆、隶”与其行书有同工之妙、有同工之理,虽各得其妙,却相得益彰。毫无疑问,这是积年苦修所形成的肌肉记忆,也是“基于学养,依于心境,归于品格”的内蕴显现,彰显着深厚的书写功力,也彰显“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书写才情。

当笔者滔滔不绝地论李伟华的书法时,一定不能误漏其绘画。观李伟华的绘画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李伟华精山水、通人物,亦能花鸟、走兽。他的山水“景随步步移,山形面面观”,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如《富士山》《廊桥之韵》等作品;他的山水“搜妙创真,高山回环,妙造丹青,四面峻厚”,有“远观不离座外,近视呈千里之远”之势,如《松崖飞瀑》《春山竞秀》等作品;他的山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卧游畅神、澄怀昧道”之境,如《又绿江南》《石塘观海》等作品。李伟华的山水得造化之功,出心源之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其意境之妙、情感之美渗透在笔端,观者目之所及,心神顷刻澄澈,心境也悠闲至极,仿佛在妙境中养心,在恬淡中悟道。

李伟华的人物画有侠骨义胆的英雄,那是他的武侠梦;有道风仙骨的文人,那是他的价值观;有超凡脱俗的雅士,那是他的现代情。在人物画的表现技法方面,“笔情墨趣”是他的主旨,形、光、色、线交融中的造型却也妙不失真。他讲究“骨法用笔”,也注重“应物象形”,他讲究“气韵生动”,也注重“神形兼备”。他若以形写神,能悟对神通,若以神写形,则传神写照,比如《苏轼图》一帧,挺立长松、参天巨木在枯笔淡墨的交融中,苍茫浑厚,境界清幽。高冠博带的苏轼则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天衣飞扬”的长袍大褂,而眉目意态,虽在楮素之间,则落笔得其神理,咄咄逼真,画面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境。此幅作品,李伟华并不因强调“笔情墨趣”而忽略对造型的把控,线条、笔墨,虽然酣畅淋漓,却不失严谨,老辣恣肆,却不远离真实。画面、画意、画境,一切皆在文人心境中完成,却呈现出有神、有形、有笔、有墨的现代文人画的绘画精神。

 

《苏轼图》

李伟华的马、牛等动物,心追过徐悲鸿的马、手摩过李可染的牛,李伟华的花草画吸收了吴昌硕一脉相承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如李苦禅的枯藤披垂、如潘天寿的霸悍奇崛。李伟华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画风也不拘一格,在此不一一例比。然而,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走兽,李伟华皆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以现代人的心灵去发现妙意,然后,通过传统文人笔墨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捕捉“画外之意”与“意外之妙”,从而使画面既保持了新鲜的“览物所得”,又以所养所崇升华了画意、画境,洋溢着内美真趣,又充盈着视觉力量。

当然,篆刻、诗词,也是李伟华的情感所在、是他几十年从未间断的生活习惯。如今,他把诗、书、画、印,统合一体,融成精妙,他的心境、情感、人品、修为也因此而升华。每每独自凭栏之际、每每清风明月之下、每每流连书斋之时,他便思逸神超,情不自禁,心性生发于记景寄情,他意得所适,心境流淌于毫颖缣素,他心得所遣,而广阔丰美的遐想神游则溢于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可以说,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是李伟华“心斋”“坐忘”的道场,是“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栖所,在那里,他涤尽俗尘,安顿性灵,在那里,他入身、入心、入情,蓄素守中,弥漫着真力。

(文/桑干)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