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新春走基层】 贵州腊肉,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2025/01/13 12:25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3万

临近年关,带着对老家年味的向往,背上行囊踏上返乡的旅程。一进村,那熟悉的田园风光便扑面而来,广袤的田野、错落的农舍,还有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质朴的美。

 老家,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那便是腊肉的香气。每到年关,这股浓郁的香味便在村庄里弥漫开来,勾起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家的眷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腊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乡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年的祝福。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家家户户灶房下挂着的一串串黝黑发亮的腊肉。那油亮的色泽,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腊肉,是乡村年味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在寨上一户农家小院前,我停下了脚步。院子里,一位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看着挂在竹竿上的腊肉。老人满脸笑容地和我打招呼,邀请我进院子里坐坐。走进院子,一股浓郁的腊肉香味扑鼻而来。

    老人告诉我,每年入冬后,他们家就会开始准备腌制腊肉。乡村的腊肉制作,是一场传统与时间的对话。自己家喂的过年大肥猪每年都要杀一个,再挑选上好的猪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精心腌制静置几天,然后搭上架子用树根或者橡树文火慢慢的烤制。经过两天时间的炙烤,腊肉就变得色泽红润,香味醇厚。

   老人接着说还有一种更快捷点的方法:挑选新鲜的猪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精心腌制几天过后,接着,用柏树枝、橘子皮等熏制,让烟火的气息慢慢渗透进肉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腊肉变得色泽红亮,香气扑鼻。

   “这腊肉啊,可是我们过年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外面工作,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回家,能吃上这一口家乡的腊肉。”老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思念和对过年的期待。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腊肉,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的温馨画面。

 离开老人的院子,我继续在村子里漫步。一路上,不时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打扫院子,有的在准备年货,还有的在忙着杀猪宰羊。在一个小广场上,几个孩子正在欢快地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走进村里的集市,更是热闹非凡。各种年货琳琅满目,有红彤彤的对联、五颜六色的糖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而在集市的一角,几个卖腊肉的摊位前围满了人。摊主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介绍着自己家的腊肉。“这都是自家腌制的腊肉,味道正宗得很!”一位摊主自豪地说。我也忍不住买了一块腊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乡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当新年的脚步临近,乡村的厨房里便热闹起来。腊肉被切成薄片,与蒜苗、青椒等一起炒制,香气四溢。或者用腊排骨腊猪蹄来炖汤,那浓郁的汤汁和满满的胶原蛋白让人回味无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腊肉的美味,分享着一年的收获和喜悦,浓浓的年味在屋子里荡漾。

 乡村腊肉香,浓浓年味长。它承载着乡村人的记忆和情感,是新年里最温暖的味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股熟悉的香气始终在乡村的上空飘荡,提醒着我们回家的方向,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力量。

 在回家的途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年味的浓郁和醇厚。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却有着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乡村人民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振兴加速,乡村面貌不断变化。乡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改善,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那浓浓的年味,那传承千年的习俗,却依然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流淌。它承载着乡村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离开乡村的时候,我回头望去,那一串串腊肉在阳光下依然闪耀着光芒。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乡村的腊肉香和那浓浓的年味,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回到城市,我依然沉浸在乡村的年味中。那乡村的腊肉香,仿佛还在鼻尖萦绕,那浓浓的年味,也让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在老家的过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一草一木处处都挂满了乡愁,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多走进乡村,感受那淳朴的民风,品味那浓浓的年味,洗净铅华,回归本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郭见  舒彬)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