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语言之基探汉字奥秘,梳文化脉络育核心素养
2025/03/01 18:3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7.6万
武侯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研讨活动在川大附小明德学校举行
2025年2月26日,武侯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专题研讨活动在川大附小明德学校举行。现场近500余名语文教师,线上21000多名教育届人士,全程观摩了两节课例及三个专题发言。
趣味识字:以生为本,探秘汉字之美
图为(川大附小明德学校 王蕾)
王蕾老师在字族韵文的教学中,精准把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内涵,创设“请你说图画、请你读儿歌、请你找字族、请你写汉字”四大学习进阶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完成从“单字识记”到“整体感知”,再到“系统梳理”的思维跃升。
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体会“青”字族特点,发现形声字规律及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基因密码,提高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节课不仅助力学生知识积累,更注重思维与习惯培养,极具启发性。
图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张菁)
张菁老师紧扣“文化传承”与“实践运用”双线目标,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读韵文·识节日→巧识字·品习俗→慧排序·传文化”这三个学习活动,将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体验有机融合。
课堂上,学生借助圆环形板书梳理节日时序,理顺逻辑,感受文化。在小组合作布置展馆时,一边自主识字,一边了解“赛龙舟”、“赏花灯”、“登高望远”等节日习俗,通过情境对话深化语言运用能力,充分体现“学用结合”的素养导向。
课堂尾声,学生以“传统节日展馆讲解员”的身份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节日习俗,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这节课尤其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深度说课:理念引领,解码教学智慧
图为(说课人:杨慧颖)
杨慧颖老师围绕“核心素养如何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带给大家的思考,以《小青蛙》一课为例,生动诠释如何将识字规律探究与思维发展贯穿于语言实践中。
在《小青蛙》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慧玩汉字”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中识字,探究形声字规律。学生从认识汉字到多样感知,再到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层层递进,逐步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感受汉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有效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说课分享《素养课程传文化,实践活动培能力》
图为(说课人:胡杨洋)
胡杨洋老师围绕新课标中提出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课程理念,以《传统节日》为例,深入解析如何将识字教学有机融入语文实践活动。
《传统节日》一课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并通过具象化的节日场景“探秘节日”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加强实践性”的要求,实现“识字”与“育人”的双向共生,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专家引领:锚定方向,赋能高质量课堂
图为(武侯区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门雨红)
门老师肯定两节课例“立足课标、扎根教材、贴近儿童”的设计理念,并指出了将“识字文本与语文园地、课后题等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提炼成主题内容”,按“丰富感知→探究规律→辨析运用”的进阶逻辑来整体推进任务群活动。
图为(全体参会教师)
门老师对全体参会教师提出要求:深入研读新课标,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转化为常态化教学活动,以文化主题为纽带,联结识字与阅读、表达,实现语言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同步提升,让第一学段语文课堂既有“汉字密码”的思维深度,亦有“童趣盎然”的生命温度。(徐松、王声笛、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