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安顺西秀区:擦亮融合共生的“屯堡文化”新名片

2025/03/06 19:2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1.6万

擦亮融合共生“屯堡文化”新名片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屯堡文化”是“黔中”各民族大融合的智慧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彰显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屯堡文化”蕴含着彰显着宏大国家战略叙事,实证了中华大地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壮阔历程。

一部屯堡史,半部移民书

数百年风云激荡,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交织,中原、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沉淀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600多年前,朱元璋为稳固西南统治,实施“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政策,一批批军士、移民从江淮等地奔赴黔中大地。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依着原乡记忆,建起石头筑起的民屯、军屯和商屯,作为安身立命保家卫国之所。从鲍家屯、天龙屯堡等一个个古老村寨的布局中,仍能看到当年军事防御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设计。

 屯堡人的语言带着江淮方言的余韵,虽历经岁月打磨,却顽强保留着地域发音和传世词汇,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符号;妇女们身着宽衣大袖、镶边佩饰的凤阳汉装,发髻簪花,行走间似能听见六百年前江南水乡的足音。

屯堡的地戏堪称“戏剧活化石”。演员们头戴木雕面具,身着古装,在铿锵锣鼓声中演绎着《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历史传奇,一招一式皆从古代军阵武术演化而来,气势雄浑,尽显尚武精神,也传承着先辈们守护国土江山的壮志豪情 。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在漫长岁月里,屯堡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促进。屯堡人带来先进农耕技术,与各民族共乐共享共融,促进了经济交往;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刺绣等传统艺术悄然融入屯堡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节日节庆上,这种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既有屯堡人带来的民间民俗表演,也有各民族传统的歌舞展示。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享着屯堡美食和民族特色风味,交流着生活经验,亲如一家。

屯堡文化中的木雕、石头建筑技艺、银饰制作技艺、山歌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顺地戏和屯堡抬亭子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屯堡人们和周边各民族群众前来学习欣赏,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西秀区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将“屯堡文化”的宏大时光古韵,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西秀区积极推进屯堡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设地戏兴趣班,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举办屯堡文化知识讲座,讲述屯堡历史和民俗;组织学生参与屯堡文化主题的绘画、作文比赛,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民宗部门、文旅部门加大对屯堡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投入,修缮古老屯堡建筑,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让屯堡文化“活”起来,也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文化名片,共筑团结梦

“屯堡文化”这张新名片,是见证民族交融与文化互赏互鉴的生动缩写,不仅为研究贵州各民族融合提供依据,更是地方“三交”演变价值的范本,打开了一扇黔中文化和贵州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窗口。

 安顺西秀区以屯堡文化为纽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底蕴深厚,而且载体明晰。进一步挖掘屯堡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屯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西秀区通过屯堡文化的传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屯堡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承载着过去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和亮丽名片。(作者:郭翰)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