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乌江水”,共创“示范带”
2025/03/06 19:2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0.3万
乌江起源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社区,泉眼在石缸洞。在贵州境内流经八市(州)五十个县,最后流入沿河洪渡,全长1037公里,贵州全省有2995.27万各族人民在乌江流域繁衍生息,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25.22万人,占乌江流域总人口的30.89%,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3.83%。构建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乌江上游,绚丽多彩,是一条民族“交融”之河。中游,红旗漫卷,是一条“英雄”之河。下游,商贾云集,是贵州历史上的一条经济大动脉,贵州省河运文化宝库。
图为:青山绿水草海美景
乌江不仅有美丽的“颜值”,更有丰富的“内涵”。2024年9月19日,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签订合作《协议》在威宁举行,这对威宁160多万各族群众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也是贵州省民宗委对威宁各族群众的期盼。威宁作为乌江流域第一站,责无旁贷扣好流域示范带建设的第一颗“纽子”
2025年,威宁自治县强劲有力推动贵州省联创共建乌江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聚焦点。各项工作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进行,不断积聚“好”的因素,持续巩固“稳”的势头,铿锵有力加快“进”的步伐,充分挖掘丰富的资源禀赋向流域示范带建设发力,进一步“铸牢”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威宁自治县民族工作迈上崭新台阶。
图为:乌江源头
“奥秘”盐仓“添”景秀
威宁自治县乌江源头上的盐仓镇向天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它与“夜郎套头葬”和“僰人悬棺葬”合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三大葬礼,并与彝族十月太阳历息息相关。向天坟始建于宋、元时期,甚至会更早。内涵源于彝族古老的“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人死魂归星”的信仰观念。作为古建筑的归类,这是世界上除了古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之外,仅见的向天、向星建筑遗存。从学术界而言,它是历史文化,考古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民俗和哲学等瑰宝。
图为:历史深处的向天坟遗址
向天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观测太阳定冬夏,星柄指向定寒暑”,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研究。
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论拓展。还有其独特的葬俗和文化特征,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凸显其文化属性和独特魅力,从而有力促进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外交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幸福”炉山“聚”合力
充分发挥炉山镇“茶香特色小镇”和“乌撒考茶生态观光园”作用,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不停地向外展示“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中国知名品牌”,彰显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互转效果。各民族之间互相关心照顾、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融合发展,形成互嵌共融的格局。
图为:炉山茶园采茶忙
在炉山镇的高原地带,发乐村、民乐村、园林村一带利用好南方最大天然草场百草坪资源,唯美的时间、空间都镶嵌在草原上。用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满满的政策红利,多发展家庭牧场。自觉做到闻令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画好草原上的牛羊画卷,这些都是示范带建设可塑性很强的资源。
在河谷地带,山环水抱,观光茶园,田园风光,加之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在杨柳依依,波光粼粼的乌江衬托下,风景这边独好。民族团结聚合力,社会稳定强定力,一片祥和,共同编织成一幅炉山镇“凤凰涅槃”的美丽画卷。
“魅力”东风“塑”丰碑
在东风集镇上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蝶变乌江,过去的乌江曾有一度变成了“污江”,由于境内煤矿开采的传统工业兴起,企业粗放经营,污水排放导致,清澈见底的乌江变成黑河。如今的乌江迎来了重生,恢复了“绿水逶迤去,青山送金银”的景象。鱼虾浅底,河岸两侧一排排柳树拂面垂堤,一座座巍峨雄壮的跨乌江大桥,共同构筑了蝶变乌江,折射出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乌江流域各族群众治理乌江战天斗地的威宁精神,新时代的大禹治水,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擦亮治理乌江“丰碑”,树立属于威宁人的典范。
图为:晨曦中的东风互嵌式小镇
当前,在各民族大融居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在乌江岸上东风社区还打造社区互嵌式建设升级版,突出社区各族群众在心理上接纳,情感上交融,精神上包容的深层次体现。使社区各族群众从“嵌入”向“融入”转变,这样不用刻意强调共同性而减少差异性。
“聚宝”二塘“含”珠玉
如果把威宁的经济总量比作一个蛋糕,那威宁境内乌江流域乡镇的经济是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再把流域经济比作一条经济“小龙”,二塘无疑是含在龙口里的那颗“珠宝”。
图为:二塘镇产业发展
二塘镇是威宁自治县招商引资的“风水宝地”,更是红色文化的又一宝库。二塘镇速安大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的组成部分,为赫威水解放事业,摧毁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里也是红一、二、六军团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沃土”。是一块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展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石”。
“荆州”猴场“汇”典型
威宁自治县猴场镇至少有三个乌江第一,即第一座料石拱桥,第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硝灰洞,第一个伏流洞水帘洞天生桥。猴场被誉为“威宁小荆州”,街道曾经马铃阵阵,门庭若市,富商大贾,达官贵人,络绎不绝,是三省通衢之地。
多年来,白泥河两岸猴场坝子大棚群,是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蝶变的典范。大棚内瓜果飘香,种类繁多,西瓜有美都西瓜,黄瓤西瓜,麒麟瓜以及草莓等等。一年都会迎上生态体验游和果园采摘游时节,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网红打卡点”。在格寨村的苹果园基地,葡萄村未完全开发的小石林景,节假日游客如织,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编织了威宁自治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为:猴场镇产业
今年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大好形势下,为拓展威宁自治县精细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共“富”新样板,做强做大农文旅融合发展“蛋糕”。
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工作号角已吹响,威宁自治县各族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工作姿态,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干”字当头,绝不能“口号式表态”,“务虚式落实”。
2025年在威宁自治县乌江沿途加大宣传力度,国民教育与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的独特优势,紧紧抓牢氛围营造、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三个大板块,加快资源串“珠”成“链”步伐。使流域示范带建设在威宁乌江沿途“江南鱼米之乡”开花结果,为示范带建设提供“贵州方案”,树立“贵州样板”,真正建设秀美、富饶民族团结新威宁。
(作者系威宁自治县民宗局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 禄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