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

韬奋基金会(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主办

凝心聚力 共绘和美乡村新图景

2025/04/07 16:3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3.1万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东北面,有一个美丽的白族村落——上小河村。这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白墙青瓦掩映其中,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上小河村距七星关主城区12公里,距毕节高铁站4公里,距飞雄机场6公里,区位优势凸显、交通十分便利;4.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白、汉、彝、苗等民族,其中白族251户10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0.4%。各族人民勤劳智慧,民族风情浓郁,是2006年民盟中央新农村建设“共建试点村”,“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也是毕节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受诸多因素影响,昔日的上小河村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看病难、就业难、致富难等是当时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近年来,在民盟中央和民盟各级组织的倾力帮扶下,在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上小河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独特的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心实施,走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致富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民族亲、人心齐”的和美村寨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为上小河村全景图

  聚力“建”,让和美村寨更加宜居

 要致富,先修路。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小河村协调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建成2.24公里的通村公路和3座便民桥,打通“断头路”1500余米,建设“产业路”3000余米,安装安全照明路灯150盏,解决了群众和游客的出行难题。将民族文化、同心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休闲理念建设2处休闲广场,已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上小河还对120户白族民居进行维修改造。这些白族民居建筑,与周围的山、水、路、桥等自然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门楼、照壁建筑、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凸显着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张力与艺术魅力。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上小河村以“三清五治”为抓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卫生评比和“党建+积分超市”机制,发动群众常态化对房前屋后、村头巷尾、公路沿线、河道沟渠、田间地头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完善上小河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乡村“颜值”不断刷新。

 图为上小河村一角村容村貌

  聚力“产”, 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的撬动下,上小河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旅游业等,实现助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上小河村按照“公司+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了200余头梅花鹿养殖产业、100余亩艾草种植产业、200余亩天麻产业,300余亩精品水果产业,建成面条加工厂、农特产品仓储室,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升。

 图为上小河村艾面加工

  图为上小河村庭院经济

 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实现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到餐桌全链条发展,上小河村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30万元,建成了集民族团结进步食堂(新风食堂)和精品民宿为一体的“鹿鸣舍”住宿餐饮特色山庄,培育了“白家林下烧烤”“白家围炉煮茶”“白家长桌宴”等服务产业,不仅有效延伸拓展了产业链条,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而且推动移风易俗,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同时,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对37户农户庭院进行集中改造,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微田园”,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还改善了人居环境。


图为上小河村民族团结食堂

 图为上小河村林下烧烤

  聚力“治”,让和谐家园更加平安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上小河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融”的理念,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和民生各项事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蓝天等你来,白云等你来,蓝天白云在等待,花开等你来,叶绿等你来,迎接贵客到来”,一曲白家《迎客歌》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上小河村坚持文化兴村,收集编排了白族“迎客歌”“敬茶歌”“留客歌”及白族舞蹈,利用“三月三”白族团圆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汇演,不仅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魅力。同时,建成可行村史馆,传承村史、延续民风、留住“乡愁”。

 为推动乡村治理,上小河村不断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一约四会”共商自治管理模式,发动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乡贤寨老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推动村风民风明显改善、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展望未来,上小河村将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把各方力量聚到一起,以农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民族在共赏美景、共享文化、共谋发展中,情感纽带更加紧密牢固,为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增光添彩。(来源:七星关区民宗局)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