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聚焦“候鸟”群体养老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5/04/17 12:3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5万

  社区文化网讯       近日,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组建的“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研究课题组”正式发布《昔日候鸟南飞,今朝迎雁归巢——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调查报告》。此次调研聚焦河南、安徽、四川等建筑农民工主要输出省份以及江苏、浙江等建筑行业发达省份,运用三阶段递进式调研方法,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972份,并对5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返乡建筑农民工养老保障的现状,深入剖析核心困境,创新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为化解这一群体的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图:团队成员为农民工介绍问卷内容

  精准勾勒返乡建筑农民工群体特征。返乡建筑农民工群体呈现四大突出特征:从业结构单一,技术岗位稀缺:主体施工工种,如钢筋工、木工等,占比高达 58%,而管理技术岗位占比不足8%。超70%的从业者学历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低于30%,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与劳动力素质现状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职业周期较短,代际差异明显:该群体平均从业年限仅7.2年,近四成从业者因职业病或体力下降在50岁前便选择返乡。其中,60后多集中于传统手工工种,80后、90后则逐步向水电工、装配式建筑技工等新兴岗位转移,这一工种选择变化反映出行业技术化转型趋势。收入波动剧烈,返乡后大幅减少:在职期间,月均收入在5000-8000元区间,但受工程周期影响,年收入波动幅度达30%-40%。返乡后,收入锐减至在职时期的40%-60%,超六成从业者转而投身农业或低端服务业。子女城镇化率高,家庭养老压力大:平均生育2.3个子女,子女户籍城镇化率达39.1%,然而仅有12.7%的子女具备接父母同住的能力,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因代际分化面临严峻挑战。

  深度揭示养老保障三重结构性矛盾。研究表明,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养老保险:断缴率高且转接困难。新农保覆盖率为64.1%,但断缴率达34.7%。超五成因收入不稳定而中断缴纳,36.27%因跨省转移手续繁杂放弃续保。浙江试点“智慧社保”后,断缴率降低19%,充分暴露出制度弹性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职业伤病风险与保障断层问题严重。尘肺病等职业病门诊自付比例高达67.3%,超3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防护措施“不完善”。跨省医保报销目录差异达41%,“悬浮参保”现象导致保障出现真空,数字化服务覆盖率与政策知晓率之间差距显著。养老服务:家庭依赖程度高且供给单一。家庭养老占比75.6%,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为63%,但功能较为单一。在机构养老方面,农民工月均可承受费用在800元以下,与普遍超2000元/月的服务成本严重失衡,职业化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

  创新提出五维协同治理路径。针对上述困境,报告提出“五维协同”解决方案:构建弹性缴费与智能转接体系:推行按季度或项目周期缴费的“弹性缴费梯度”模式,试点“工龄地票”权益流通机制,实现养老保险跨省转移“一键办理”,并配套“缴费积分奖励”政策,如连续缴费满5年可享受医保抵扣或公租房优先权,以此提升农民工续保积极性。源头防控与跨域衔接并重:在工地部署5G物联监测设备,实时预警职业伤害,建立“高空作业门诊报销85%+住院零免赔”的特岗保障机制,开发区块链“权益通证”,实现工伤待遇跨省兑换。河南试点数据显示,职业病报销周期缩短40%。三链融合破解供需错配:贯通“社区服务链”(如工地5G 智能养老站)、整合“社会资源链”(将宅基地流转收益纳入养老账户)、赋能“技术链”(运用AR政策解读、VR养老场景模拟)。南通试点“银发施工队”承接农村适老化改造项目,有效将工匠技能转化为养老资产。四网联动提升治理精度:搭建“政策传播网”(采用方言版政策短视频、工头-班组长传导链)、“弹性参保网”(按日薪5%-15%动态缴费)、“数据通兑网”(建设者一卡通全国通兑)、“返乡承接网”(候鸟养老服务中心+流动服务车)。河南周口“代跑腿”社保服务站已直接服务超2000人次。政企家三维透视破局:压实企业“续保保证金”责任(连续缴费满3年可提取50%奖励),推动政府设立“建筑工人养老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例如江苏试点“建设者养老债券”,将工地设备租赁收益定向分配给参保农民工。

 图:团队指导教师采访农民工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社会反响良好。该研究成果荣获15项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其中包括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二等奖、“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在政策实践方面,“养老保险进工地”宣讲活动覆盖多省工地,“代跑腿”社保服务站、“养老规划工坊”下乡行动等直接服务超5000人次。开发的智能决策系统在“智算大赛”中获奖,为全国20余个劳务输出地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课题组负责人表示:“返乡建筑农民工曾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如今面临‘未富先老’困境,亟需构建‘保障随人走、权益全贯通’的制度体系。”未来,课题组将全力推动“工龄地票”“智能转接”等创新机制落地实施,助力返乡建筑农民工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筑牢民生根基。(成恒毅)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