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扎实推进“四大文化工程”,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内涵
2025/04/17 12:3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6.7万
近年来,黔西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培根、铸魂、赋能、增效,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内涵。
培根:讲好历史文化
近年来,黔西市立足厚重的历史底蕴,大力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历史文化。
黔西市全面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工作,截至目前,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洞遗址纳入毕节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双5A”示范廊带建设,讲好黔西史前文化故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修复象祠,将黔西地区的历史追溯到有庳国时期、融入华夏五千年文明,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重修水西公园和李世杰墓园,讲好乾隆时期兵部尚书李世杰清廉为民、兴办教育和推动地方发展的故事。修复武庙、三楚宫等一批历史文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阳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剪纸、苗族米花叙情舞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建后的象祠 图片来源于“黔西发布”
黔西市通过讲好历史文化,展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共同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铸魂:赓续红色文化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黔西,留下了强渡鸭池河、大关开仓放盐、鏖战枷担湾等红色印迹和感人故事,召开了著名的“黔西会议”。红二、六军团在黔西活动期间,扩红人数达到2052人。
近年来,黔西市分别投入各级各类资金1180万元、1000万元完成大关镇丘林村、定新乡英雄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修复鸭池河战斗遗址至大关盐号4公里步道。黔西市将丘林村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鸭池河桥头、丘林村民族文化广场等位置广泛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丘林景区解说。2025年,定新乡英雄村作为贵州省40个和美村寨建设试点之一,获得300万元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目前,已完成方案评审和项目批复等工作。
黔西市还投入650万元资金修复红色大关陈列馆。孔祥萍是红色大关陈列馆的一名解说员,在大关街上经营一家服装店。每当讲到红军在大关开仓放盐救济穷人、与各族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这段历史,孔祥萍总是激情满怀。
红色大关陈列馆 图片来源于“黔西发布”
“我们通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大关镇党委副书记崔灿这样说道。
赋能:转化阳明文化
在黔西市素朴镇境内,保留有全国唯一仅存的象祠。明正德三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重修象祠,邀请王阳明作下千古名篇《象祠记》并被收入《古文观止》,象祠因此名闻天下。而记文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思想,也成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萌芽。
近年来,黔西市加强象祠文化保护,于2015年完成象祠重建工程,象祠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举办“象祠与王阳明高峰学术论坛”,结集出版了《灵博山上的呼唤》一书。2024年11月,黔西市举办首届“水西论象”系列活动,涵盖千人诵读《象祠记》、象学堂揭牌、象棋邀请赛、非遗展示等内容,持续打响象祠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素朴镇创新将象祠文化包容、博爱、改过、向善的核心内涵转化运用到矛盾纠纷调解和民族事务治理工作中,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各民族更加团结。市委党校以象祠为载体,开发了《从王阳明的“三书一记”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专题党课,今年来开展教学班次2个,培训乡科级、中青年干部109人。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黔西象祠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工作方案》,将进一步推进象祠文化向纵深发展。
千人诵读《象祠记》 范晖摄
黔西市通过转化运用阳明文化,赋予象祠文化在文旅融合及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加丰富的内涵,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效:弘扬民族文化
黔西市有10个民族乡、3个民族乡改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18个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化屋村是乌蒙山腹地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辖3个村民组284户1133人。苗绣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近年来,化屋村抓住这一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刺绣蜡染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化屋多声部民歌”“苗绣”“蜡染”等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屋村围绕“六个一”的苗绣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公司 + 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塑造化屋苗绣、文丽刺绣蜡染等品牌,开发文创产品100余种。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苗绣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深受消费者喜爱。
小小的苗绣,不仅成为了化屋村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还带动了22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仅文丽刺绣蜡染公司销售额就达180万元。化屋苗绣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市发展苗绣经营主体65家,引进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经济开发区,为各族群众拓展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化屋村依托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0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28万元。苗绣产业不仅传承弘扬了民族文化,还让老百姓的包更鼓、腰更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苗绣直播带货 范晖摄
目前,黔西市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3个,2个集体、3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表彰。有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1个,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中共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党组书记 高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