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千年剪纸邂逅少年英雄:看非遗如何在创新中续写传奇

2025/04/21 22:39 来源:社区文化 阅读:13.4万

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让那个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再次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在甘肃会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秀芳的剪刀下,传统非遗正与这位"顶流"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耗时月余创作的哪吒、敖丙等电影角色剪纸作品,以细腻的刀工和现代审美元素,让千年剪纸技艺在光影交织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丝路重镇的剪纸密码:从民间手艺到国家名片

素有"秦陇锁钥"之称的会宁,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与丝路文明的土地,孕育出以剪纸为代表的璀璨非遗文化。甘沟驿镇的剪纸艺人凭借一双巧手,将黄河文化的雄浑、红色历史的厚重与民间生活的烟火气融入方寸红纸:1995年获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入选甘肃非遗名录,2011年5月23日,剪纸(会宁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跻身国家级非遗殿堂。会宁剪纸一步步从田间地头的乡土手艺,成长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

张秀芳的工作室里,陈列着近千幅题材各异的作品:既有传统吉祥纹样的《五谷丰登》,也有记录红军会师的红色主题创作,而最新完成的哪吒系列,则首次将动漫形象纳入剪纸谱系。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像一部流动的史书,诉说着这片土地与时代的对话。

四十载匠心传承:剪刀起落间的文化自觉

"小时候看奶奶剪窗花,红纸在手里翻卷的样子,就像变魔术。"谈及与剪纸的缘分,张秀芳的眼中泛起柔光。从跟着长辈学习简单纹样的少女,到遍访剪纸大师博采众长的传承人,她用四十年时光完成了从爱好者到"守艺者"的蜕变。在她看来,剪纸不仅是指尖的技艺,更是情感的载体:"红军会师的故事、老百姓的好日子,都能通过剪刀讲给世界听。"

此次创作哪吒系列,张秀芳特意研究了电影中的角色设定:哪吒的混天绫要剪出飘逸感,敖丙的龙鳞需体现金属质感,就连风火轮的火焰纹路,都经过十余次修改。"传统剪纸讲究'阴阳结合、虚实相生',现代动漫的夸张造型正好给了我们创新的空间。"她的尝试不仅是技艺的突破,更展现了非遗传承人主动拥抱时代的文化自觉。

破圈之路:让古老技艺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在张秀芳的传承计划里,哪吒剪纸只是一个开始。她正筹备的全国剪纸交流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触摸到红纸背后的温度。"曾经担心年轻人觉得剪纸老气,现在发现他们比我们更有创意。"她笑着说起在校园授课时,学生们用剪纸创作动漫角色、科幻场景的趣事,眼中满是欣慰。

从社区到校园,让她最感振奋的是看到越来越多"90""00"加入传承队伍,有人用3D建模辅助剪纸设计,有人将剪纸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古老技艺在年轻人手中呈现出万千可能。正如她常说的:"非遗的传承不是固守老样子,而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联动,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张秀芳的剪刀下,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活态文化。这种扎根传统又拥抱创新的传承智慧,正如会宁剪纸中常见的"凤凰衔枝"纹样——在岁月的淬炼中,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为中华文明的长河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张秀芳从未停下让更多人知道剪纸这项非遗文化的脚步,进社区、进校园等几十个部门活动。从最初的爱好者到如今成为非遗剪纸项目会宁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张秀芳来说,剪纸已不单单是生活中的娱乐,更多的是一份发扬与传承剪纸的责任。她始终坚持一副剪纸讲述一个故事,一幅剪纸感动一片人的初心使命,通过剪纸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陈卫杰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