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

韬奋基金会(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主办

贵州织金县:打造"铸牢"示范廊带构建民族"融合图"

2025/04/23 18:0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5万

织金县在开展民族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多年来,“铸牢”内涵有形有感有效深入展开。

织金县作为贵州中部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节点,将民族文化基因注入旅游发展血脉,2024年,这个拥有126.36万人口的县域,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画出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卷。当游客穿梭于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的溶洞奇观,漫步在平远古镇的青石板路,处处可见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这座"宝桢故里. 洞天织金"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答卷。

顶层设计锚定“同心点”

织金县委、县政府深刻把握"旅游促三交"的时代命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成立由县分管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建立"县委统筹、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县民宗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次向分管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并将相关工作提交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审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县民宗局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六个要抓(要抓团结强意识、要抓创建促发展、要抓发展促增收、要抓典型树标杆、要抓基层防风险、要抓队伍提能力)的指示,相关领导帮忙协调对接相关保障,制定推进方案抓落实。

同时,牵头制定了《关于建设“从百里杜鹃管理区到织金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示范廊带”织金段工作方案》,成立多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建设路径和工作要求,以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有序推进“示范廊带”建设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以“小钱撬动大资源”,争取毕节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专项经费10万元,催生了官寨乡"溶谷苗寨"的蜕变——苗族刺绣工坊的月产值突破10万元,30户民居改造的精品民宿春节假期入住率达98%。

多维宣传编织“认同网”

织金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更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示范廊带建设,织金县将进一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宣传阵地建设方面,高速路织金段通过立体化广告矩阵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溶谷苗寨以10处特色标语标牌推动民族文化与团结理念融合;惠泽社区建成36处主题宣传节点,营造"推窗见团结"的社区生态;织金九小将30个校园载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县委党校开发地方特色民族团结课程体系,建立干部铸牢教育基地,升级干部教育平台。

空间布局上,构建"一核两翼三节点"体系。以织金洞景区为核心,打造民族文化展示核;以高速路沿线和平远古镇为两翼,形成宣传教育翼;在溶谷苗寨、惠泽社区、县委党校、文腾水乡、织金二小、凤凰公园等设立实践节点,形成"核—翼—点"联动格局。

内容设计注重"三个结合":将地质奇观与民族史诗结合,在织金洞"霸王盔"景点讲述夜郎文化传说;把历史名人与民族团结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结合。

示范引领方面,文腾水乡建设互嵌式社区、织金阁建设铸牢馆、平远古镇植入中华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符号等文旅载体,通过特色展陈系统展现民族团结历史脉络,示范廊带结合"线下精品线路+线上媒体矩阵"双向传播模式,形成"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示范效应,使织金经验辐射全省、全国,为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文旅融合搭建“共舞台”

织金县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精心推出“夜游织金洞”“上天入地”地质科普体验以及“蜡染刺绣体验”等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体验产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让“文化铸魂+旅游赋能”深度融合。

同时,织金县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新建一批中、小型酒店和民宿,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住宿环境;完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让游客出行更加顺畅;搭建织金古城电子导览系统,为游客带来智能化的游览体验。

此外,新增多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示范村,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织金洞也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全市一盘棋”营销战略,充分借助名人效应、社团考察调研等多元方式,大力宣传“自然凉·毕燃嗨”“来织金赶大集”等区域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来织金赶大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花米饭、蜡染、烙锅在此汇聚,形成“一镇品百俗”的独特场景。通过

2024年的“龙腾盛世新春民俗文化节”上,“吃新节”与舞龙灯同台展演,何超琼等名人的到访,更让这场民族文化盛宴通过镜头走向全国。

当游客在“夜游织金洞”中感受地质奇观,在“蜡染刺绣体验”中触摸民族匠心,在“火把狂欢季”中与各族群众共舞,文旅融合早已超越了经济意义——它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体验中深入人心。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和体旅融合赛事。从传统民俗节庆到时尚体育赛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旅行体验,提高了游客的满意指数。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810万人次,旅游收入77.8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各民族共享发展的红利,以"六大引擎工程"为骨架,打造出绵延百里的民族团结"珍珠链"

2025年第一季度,全县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接待游客21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72亿元,同比增长18%,省外游和入境游比例大幅提升。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体育+民族+旅游'的模式,创造了自然生动的交往场景。

 共建共享绘就“同心圆”

这座"县域旅游百强县"将继续深耕"旅游+铸牢"的创新田,让溶洞都成为精神家园的展示窗,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织金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之路。

织金县将示范廊带建设为引领,不断挖掘和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和载体。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宣传内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同时,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品质,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完善的设施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织金。让游客在欣赏织金美景、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共同绘制一幅多彩的“融合图”。

以多元文化为墨,在黔山秀水间描绘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画卷,让民族团结的基因在溶洞奇观里生长,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绽放。(图/文 郭翰 胡静 郭见 舒彬)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