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春耕时节科技赋能 黔西大地书写粮安新篇 ——记科技特派员杨佳雯的粮油产业帮扶之路

2025/04/24 12:43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8.8万

仲春时节,黔西市的麦田翻涌绿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里机声隆隆,油菜花海间农技人员的身影穿梭不停,高粱种植热火朝天。科技特派员杨佳雯背着装有农作物种植技术资料的双肩包,脚步踏遍金碧、雨朵、锦新、杜鹃街道等4个乡镇街道12余个村社区,用科技“画笔”在粮油产业画卷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色。

  麦田油菜田:病虫害防控的“田间课堂”

“小麦叶片背面的黄色孢子堆,是锈病初发症状,必须在3天内用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在杜鹃街道岔白社区的小麦种植基地,杨佳雯蹲下身,将病叶举到农户眼前,手机里同步调出200多张病害图谱:“看,这是叶锈病、秆锈病的区别,认准特征才能精准用药。”她随身携带的喷壶和量杯,现场演示每亩30公斤药液的配比方法,“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透,中午高温别打药,防止灼伤叶面。”

转战油菜田时,她拨开枯黄茎秆,指着隐藏的菌核讲解:“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比打药更重要。可选用菌核净、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等杀菌剂。喷药时期:在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防治,一般需防治23次,间隔710天。喷药方法:重点喷施油菜中下部茎叶和地面,使药剂能充分接触到病菌。

农户王光会跟着她的示范清理沟渠:“去年按杨老师的方法,我家油菜菌核病减少了,亩产量提高了。”

复合种植田:良种良法的“丰产密码”

在杜鹃街道金钟社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杨佳雯手把手调整播种间距:玉米与大豆行距60厘米,大豆带行距40厘米,玉米带行距40厘米,大豆株距8厘米、玉米株距16厘米”,以2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为一个完整带,玉米宽窄行种植,窄行为2行玉米,宽行内种植3行大豆,改传统等行距种植和混作模式为宽窄行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缩株保密,保证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大豆种植密度为净作的70%以上,这是能达到协调高产的一个关键点。

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全链服务”

作为市级科技特派员,杨佳雯深知产业振兴需要“技术+项目”双轮驱动。她在每个村都留下联络方式,手机24小时在线,累计回复病虫害咨询 50余次,推送气象预警和施肥指南20余条。

 

泥土里的初心:脚步丈量责任,科技点亮希望

暮色中,杨佳雯的笔记本上记满次日行程:上午到杜鹃街道岔白社区查看小麦拔节期长势,下午在金钟社区开展大豆田间管护培训。

2024年3月至今,杨佳雯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6场次,覆盖农户260余人次,解决生产难题10余个,组织农业新品种20个、新技术示范推广2项,建成示范基地2 个,帮扶合作社2个,培养致富带头人30余人。正如她在朋友圈里所发的动态: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她真的把论文写在了麦穗上、豆荚里、玉米秸秆间,油菜花里,更写进了农民的增收账本里。”

春风拂过黔西大地,小麦抽穗的沙沙声与农户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杨佳雯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把土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特派员的故事仍在续写,他们用汗水浇灌的,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卢琼)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