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市疾控中心:击碎疫苗谣言 筑牢健康屏障
2025/04/28 14:21 来源:射洪市疾控中心 阅读:6027
疫苗,作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我们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屏障。然而这个“健康卫士”常被各种谣言中伤,严重干扰了公众对疫苗的认知。今天,让我们用真相击碎五大常见谣言,为科学正名,为健康护航。
谣言1: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更好。
真相:机体自然感染病原体后确实会建立一定的适应性免疫,但是自然感染也是一场“冒险的赌博”。
以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为例,这种由脊灰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可能导致永久性肢体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相比之下,疫苗接种就像一场“安全的军事演练”,让免疫系统提前认识疫苗扮演的假想敌,熟悉作战经验,当遇到病原体这个真正的敌人时,可以快速有效的战胜敌人,同时又避免了自然感染可能付出的代价,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式。
谣言2:疫苗有“副作用”,能不打就不打。
真相:《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为疫苗提供了全面系统有力的法治保障,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均受到了严格监管。
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少数人接种疫苗后会发生一般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是一过性的,可自行缓解。
根据监测数据,2023年,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报告发生率仅为0.95/10万剂次,而严重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更是极为罕见。
拒绝接种疫苗无异于放弃对健康的主动权,因为拒接接种疫苗导致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远远高于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谣言3:大家都打了疫苗,我就不需要打了。
真相:对于某些传染病而言,当人群中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传染病传播会被阻断,未接种疫苗者也会因此受益而不发病,这就是因为疫苗接种形成了群体免疫。
未接种疫苗的个体若仅仅寄希望于通过群体免疫获得个体保护是不正确的。一方面,不是所有疫苗接种后都可以形成群体免疫,通过疫苗接种达到群体免疫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力的持久性、病原体的传染性、人群异质性、疫苗覆盖率等因素;另一方面,形成群体免疫虽然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但没有接种疫苗的个体仍有机会接触病原体,仍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倡导大家还是要积极接种疫苗。
谣言4: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打。
真相:公众所说的自费疫苗通常是指非免疫规划疫苗。
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按照知情自愿的原则,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非免疫规划疫苗并非可有可无,它能使受种者获得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例如我们常见的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接种后可以预防更多疫苗针对疾病,如同给自己上了一份“疫苗界的补充医疗险”。
谣言5:接种疫苗后100%不会生病。
真相:接种疫苗后并不能保证人100%不生病。一方面,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血清型和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
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可以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除了疫苗接种外,也要采取一些非特异性手段,比如,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持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注意个人卫生,勤开窗通风等,多措并举,预防为主,才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传染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