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银龄志愿绽芳华 荒地蝶变映初心
2025/05/21 17:3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3万
初夏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流淌在青神县青竹街道凤阳社区的“幸福菜园”里,绿油油的菜地里辣椒已经挂上枝头,茄子也开了花,豇豆藤爬满了竹架,社区志愿者们正在菜园里忙碌着,除草、施肥、浇水、搭架,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在阳光下折射出金色光芒。谁曾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呢?
近年来,凤阳社区党委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主题,积极思考城市社区可以做什么?
每年春季,社区党委都会组织志愿者到农村采茶,将采茶所得收入用于帮助社区困难老年人。活动中,社区书记张志勤留意到,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便出现了一些撂荒地。“土地就这样荒废着,太可惜了。”看着眼前撂荒的土地,张书记若有所思。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最大的开支就是蔬菜支出,如果我们可以自给自足,不是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吗?
于是,一个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的美好图景在张书记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2024年的3月,张书记把凤阳社区老协会长华志坤等人召集在一起,说出了她的想法。此话一出,便得到了华志坤等人的积极响应,社区同时成立了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金色夕阳”志愿者服务队。3月8日,张书记约上社区干部和“金色夕阳”志愿者服务队的几位老同志,带上镰刀、锄头等农具来到了岷江河东面的一块撂荒地,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开荒行动。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开荒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多年未耕种的荒地,杂草肆意生长,板结的土层里还夹杂着碎砖块。一锄头下去,震得双手发麻。有的志愿者手掌磨起了水泡,有的被荆棘划伤,但是志愿者们却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分工协作,清理杂草、松土、播种、浇水,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热情与坚持。
志愿者陈晓玲开心地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知青下乡时的岁月啊。”大家一边干着,一边聊着,有些年长的志愿者还哼起了年轻时的劳动号子,荒地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志愿者帅亚平把大家开荒种地的场景拍成了一个个小视频,“撂荒地变菜园子”的故事就此在居民群中娓娓讲述开来。很快,菜园子的故事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了开荒种地的队伍。
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主动担当,耐心传授种菜的秘诀和小技巧。他们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从挖地、播种这些基础操作,一直讲到了施肥、防虫这些高级技能。老年人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年轻人用心感受老一辈的坚韧与智慧。“一老一少”在荒地上忙碌的身影,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更展现了代际之间的传承与交融。
志愿者周海语感慨地说,“看着我们亲手种下的蔬菜发芽、开花、成熟,这远不是菜市场买菜能够相比的。”
经过春种秋收,荒地在志愿者们的精心照料下,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幸福菜园”。每个周末,志愿者们都会相约去菜园采摘和管理,特别是采摘蔬菜是志愿者们最开心的时刻。“这片辣椒结得好安逸!”“这片四季豆根本吃不完!”看着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志愿者们更加干劲十足。
2024年,志愿者们通过边学边种,收获蔬菜1000多斤。他们精心分拣收获的蔬菜,一部分免费供应给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丰富老年人、残疾人的餐桌。另一部分全部免费赠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
志愿者帅亚平十分欣慰地说:“看到老人们领菜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很值。”
从“撂荒地”到“幸福菜园”的蝶变,志愿者们不仅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还一路见证了“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他们不仅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温暖,彰显了老年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真谛。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幸福菜园”播种的第二年。回想起当初,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然而,经过志愿者的精心打理,这片曾经的荒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已然成为了社区名片和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菜园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辣椒正在迎来第一批大丰收。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上百人,生机勃勃的菜园里,年轻人抢着干重活,种植能手主动教技术,连孩子们都来学习农耕知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五月中旬追粪水透。”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在菜园回响。风掠过菜地,菜叶沙沙作响,志愿者们的笑声混着泥土香,在初夏的暖阳里轻轻荡漾。仿佛在诉说着“撂荒地变菜园子”的幸福故事,故事里写满了老年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智慧与热情。并且他们还在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篇章,“蔬菜绿”搭配“志愿红”正在成为凤阳社区最炫耀的底色。(文/张志勤 张毅 图/余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