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蝶变曲
2025/05/22 18:1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9.6万
诗画高原,粉黛叠翠。
牛栏江宛如一条沉睡千年的“青龙”,静卧于乌蒙山脉的怀抱之中。波涛涌动,跌宕起伏,纵横于云贵峡谷之间,癸卯年的秋风轻轻掠过江面,裹挟着石榴的甜香与松脂的清新,将峡谷两岸的蜕变故事,细细编织进每一朵浪花。当车沿着新建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溜索残影,与连片石榴园里闪烁着“红宝石”般光泽的景象相互映衬,这片曾被时光遗忘的秘境,正以山河为经,以热血为纬,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锦绣篇章。
血泪长歌中的岁月沧桑
晨雾弥漫的牛栏江畔,八旬老人手持烟袋,边小心翼翼地裹着烟卷,边轻轻介绍着牛栏江不同凡响的过去和未来。随着指尖的游走,慢条斯理处,仿佛那些被江水无情吞噬的生命记忆,如潮水般从历史深处涌现。
1948年霜降那日,年幼的他亲眼目睹父亲背着盐篓踏上溜索,刹那间,铁索断裂的脆响与惊涛骇浪的咆哮交织在一起,父亲的身影化作江心一朵转瞬即逝的白花,永远地消失在汹涌的江水中。
在牛栏江畔的每个寨子里,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它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点缀在火塘边的每一次讲述中。
“从前过江,都要虔诚地念三遍山神咒。”老人轻轻抚摸着新桥护栏上精美的图腾,眼中满是感慨,“牲口过江时,得灌三碗苞谷酒壮胆;新娘子出嫁,要在溜索上系上红绸,祈求一路平安。”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截锈迹斑斑的铁环,那是当年溜索留下的残件。铁环内深深的磨损凹痕,仿佛还留存着祖辈掌心的温度,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艰难岁月。
如今,八座彩虹桥横跨牛栏江天堑,连接起云贵两岸人的希望。铁索依然横亘江面,静静地讲述着往昔的故事,那些背着山货、身形佝偻如虾的身影,那些被江水无情卷走的绣花鞋,都已化作桥墩里凝固的混凝土,成为历史的见证。
而最令人动容的蜕变,发生在一个个渡口。曾经令商旅望而生畏的险滩,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浪漫的游览胜地。民族姑娘身着改良版百褶裙,与新郎在铁索桥上深情相拥。
当无人机从空中掠过,江面倒影中,传统纹样与西式白纱奇妙交融,宛如一曲民族文化的当代交响,奏响了团结与融合的乐章。
五线谱上的奋斗旋律
“你们仔细听听,这山风里都藏着独特的韵律。”威宁自治县民宗局禄兴贵副局长指着窗外九曲回肠的公路,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每一处弯道,都是跳动的音符。”
这话一点不假,在海拔2800米的“云中山顶”,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天气晴朗,可山顶依然有薄薄的雾绕,这条盘山公路,仿佛工程师巧妙地将苗家芦笙的旋律融入公路设计,让行驶的车辆仿佛在演奏着悠扬的《云上飞歌》。翻开当年爆破队队长老赵的施工日志,一行行文字记录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腊月廿八,凿通山丫,正月初二,开山炸石,炸开的山石滚落江中,惊起沿江飞翔的朱鹮。”这条用血汗浇筑而成的天路,如同一条绚丽的丝带,串起了散落山间的文明珠链。
在海拉镇的拐角处海元村,坐落着一座明朝戍边将士后裔的石头寨。百年核桃树下,曾经的马帮驿站如今已变身为充满古韵的“古道茶韵”民宿。石头就像将士挺立的身板,游客围坐在一旁,手捧威宁苦荞茶,聆听九旬老者用彝汉双语讲述百年牛栏江那些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的种种传奇。
深山里的黑山羊群,更是给人带来惊喜。牛羊爬满坡,点缀着这个带着褶皱的山体,民族少女通过抖音直播,生动地讲解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以及产业发展的秀美。
(图来源:威宁融媒)
窗外,成片的有机苹果园绿意盎然。当5G信号穿越千年云雾,山里的孩子们在电子屏前,与北京的名师一同诵读《少年中国说》,激昂的声浪惊飞了梁间筑巢的雨燕,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丰收画卷里的时代新篇
深秋时节的牛栏江两岸,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画卷,仿佛是梵高打翻的调色盘,将色彩尽情泼洒在这片土地上。火红的石榴园、金黄的烟叶带、翠绿的茶园坡,在牛栏江的半山腰交织成美丽的图案,就连晒秋时堆积如山的辣椒,都成了点缀其中的惊叹号。
在恰西村石榴基地,当年吃饭都是一个问题的乡村,现代化的分拣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将一颗颗“团结石榴”发往全国各地。各民族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分拣机,耳机里流淌着奶奶教的《石榴情歌》,变换着生存空间音乐,写满了各民族无限的精神向往。
“每颗石榴籽都紧紧地抱在一起,就像我们各民族一样团结。”技术员小杨摘下半边石榴,阳光透过晶莹剔透的果粒,在扶贫车间的墙面上投射出星星点点的光斑。
这些沐浴着历史基因长大的果实,有的走进了港澳超市,成为备受欢迎的“团结果”;有的被酿成美味的石榴酒,沿着“一带一路”销往远方。最精致的果实,仿佛就是民族大团结的“果盘”里,民族的团结与繁荣“背景墙”。
暮色中的产业园区,充满了魔幻色彩。光伏板在晚霞的映照下泛起玫瑰金色的光芒,智能温控大棚内,补光灯将午夜照亮得如同白昼。
幸福示范村的卯昌富感慨万千:“从前靠天吃饭,得一天算一天,现在我们能让老天爷‘听话’!都是因为得到幸福搬迁”,这话和有个好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互辉映,一脉相承,彰显着新时代的发展理念。
血脉中的永恒传承
站在新建的牛栏江一座座大桥上,脚下的江水翻涌着青铜色的光芒。对岸峭壁的弹痕遗址旁,少先队员们庄严地举行着入队仪式。当年红军强渡险滩处,漂流爱好者们的欢声笑语与浪花一同飞扬。
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美重叠,让人不禁想起禄兴贵在《牛栏江畔溯“穷”根》中的那句箴言:“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史诗的序章。”
在云贵交接处,红色纪念馆,全息投影生动地再现了1948年那个星火之夜。展厅角落的“时空信箱”,更是充满温情与力量。
乡村振兴青年突击队员们纷纷给先烈写下汇报信:“您当年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已种出了亚洲最大的蓝莓基地;您牵挂的年轻娃,现在都是江畔发展的忠实力量……”
月出东山时,江畔的灯火璀璨。各民族的火把节、银饰品牌、文旅融合,都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美见证。
当各族老人用乡音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牛栏江的涛声仿佛也自觉地化作和声,共同奏响心连心,手牵手的和美乐章。
这一刻,峡谷不再是地理上的阻隔,而是成了共鸣的腔体;江水不再是岁月的刻刀,而是变成了记录时代的“留声机”。
夜色中的璀璨交响
夜幕下的牛栏江,别有一番风韵。两岸的灯火如同坠落人间的星子,将江面照亮。民族艺人在观景台上表演“刀杆火海”,升腾的火焰映照着她胸前闪亮的党员徽章,引得游客们阵阵喝彩。
江心,游船缓缓驶过,船头民族姑娘拨动龙头三弦,悠扬的琴声在夜空中飘荡;船尾民族小伙吹响芦笙,与三弦声相互呼应。
当《我爱你中国》的旋律飘过水面,两岸民宿纷纷亮起景观灯,整条峡谷瞬间变成了流光溢彩的琴弦,弹奏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这也是牛栏江完美的蜕变曲。
卖烤土豆的民族阿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心地数着二维码到账的提示音。她身后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当日的游客量——这个数字,在十年前,仅仅是每月过江背夫的人数。如今,数字的变化见证着牛栏江畔翻天覆地的发展。
奋进路上的希望之光
站在峡谷之巅,眺望远方,山河辽阔,路远且长。更远处,跨境高铁隧道正在乌蒙山腹地紧张施工,施工进度条预示着“云贵川渝四小时经济圈”即将建成的倒计时。
然而,最动人的,还是那些鲜活的细节:新建的“共富学堂”里,汉族老教师用彝语耐心地讲解着区块链技术;江边观景台的许愿墙上,贴着用二十种文字写下的“明天会更好”;凌晨四点的物流中心,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晨露未晞的鲜果,箱子上印着“牛栏江畔的礼物”,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希望。
一条牛栏江,流淌着历朝历代的磅礴气势,在沟豁纵横的高原上奔腾不息。唯有这个时代,赋予了江水最美的姿态,给予了各族人民蜕变发展的无限可能。
牛栏江的浪花依旧日复一日地拍打着崖壁,但两岸峭壁上新萌发的绿意告诉我们:有些改变一旦发生,便是永恒。
那些嵌在绝壁上的桥墩,是凝固的史诗,记录着奋斗的历程;那些盘桓云端的公路,是飞舞的哈达,传递着美好的祝愿;那些连片的石榴园,是大地捧出的赤诚,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当北斗卫星掠过峡谷上空,在新时代的坐标里,牛栏江畔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这是属于奋斗者的山河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正如江心巨石上新刻的碑文所言:“江流不改青山色,日月长照赤子心。”
牛栏江,一个地质构造的“奇迹”,一个山水文化的“传奇”,一个民族智慧的“遗产”,一个高原蜕变的“序曲”。威宁自治县借共创“示范带”契机,推动着农文旅高速发展,传承文化与地域,精神与家园的“双向”奔赴,随着奔腾的牛栏江水,不断书写着美丽的威宁明天。(贵州省社科联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