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六抓六促”凝聚“大团结” ——贵阳乌当区构建民族团结交融互嵌新家园综述

2025/06/06 11:43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1.6万

近年来,乌当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抢抓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机遇,持续推进大桥社区互嵌式社区建设,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抓配套设施促共居。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服务中心、“壹刻宝·文化驿站”等阵地资源,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增加便民设施近年来,建设儿童之家1个、“壹刻宝·文化驿站1个、智能健身驿站1个,提升改造文化服务中1个,群众文化阵地得到极大改善,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构建共居共聚的和谐社区环境。

抓思想意识促共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拓宽宣传方式,丰富传播内容。通过组织小区坝坝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以“主人翁”意识传播好的党的声音、民族团结进步声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同心文化广场,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让群众入眼入脑入心,提高群众知晓度和理解度。

        抓治理能力促共建。创新治理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反复探索实践形成了“三强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法,大桥社区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枫桥式综治中心”。依托“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党员双报到”“兼职委员”等机制不断强化基层治理力量。同时,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基层协商作用,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特点和需求,在社区设立居民议事亭和议事广场,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组织群众参加“社区协商”,就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议题进行民主协商,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将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常态化排查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共建平安社区。

抓服务保障促共享。紧贴辖区各族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整合了党务、政务、居务、社会服务等事项,规范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便民服务窗口,实现一窗通办,解决证件办理、医疗保障、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民生方面提供服务4500余人次;与辖区贵州师范学院开展校地共建,学院团组织与社区结对,经常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敬老爱老等志愿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定期开展免费义诊活动;与人心齐、书鸣等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关注生态环保和宣传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通过与周边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抓就业帮扶促共事。以就业服务为重点,提升互嵌式发展效能。搭建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为求职居民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交流和服务对接的渠道,根据辖区居民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搜集各类就业信息,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和用人单位需求。在线下组织电工、育婴师、保洁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直接和实用的就业服务。2025年社区城镇新增就业150人,深挖就业岗位180个,各族群众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抓文化融合互鉴促共乐。以文化交流为载体,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一是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利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表演、民俗体验等活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节日共庆、文化共赏,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社区正能量。联合贵州师范学院团支部、人心齐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高新幼儿园开展学雷锋、植树节、跳蚤市场等主题活动50余次,推动各族群众共生共乐。

       大桥社区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将新时代民族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思想意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各族群众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群众从“安居者”变为“融居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个社区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稿件:高新路街道、乌当区民宗局)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