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区:“兵支书”绘出“山水画廊”新风景
2025/06/30 12:3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7.9万
安顺西秀区这片独特的山水地域,孕育着各族儿女争创示范的劲动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文旅促“三交”立体平台,激“活”基层治理“兵”官资源,绘就“山水画廊”新风景,书写着新时代西秀发展的壮美诗篇。
“兵支书”的模式经验是“黔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是西秀区“山水画廊”基层典型实践,是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唯美画面,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鲜活样本。
在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漫山茶园葱郁叠翠,生机盎然。这个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如今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背后,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领头雁”,以退役军人为主的“兵支书”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军人特质融入乡村治理,用集体智慧和行动,蹚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茶岭村的“兵支书”们深知,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针对过去村两委队伍老化、效能低下的问题,他们牵头推行干部效能考核竞聘上岗改革,通过“专职竞聘+末尾淘汰”机制,将村干部平均年龄从55岁降至38岁,吸纳一批退役军人、返乡青年加入党组织,打造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基层铁军。
改革后,党员干部带头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军人示范岗”,在产业攻坚、环境整治等一线亮身份、当先锋。每逢急难险重任务,退役军人出身的干部总是冲在最前,用行动重塑干群信任纽带。如今的茶岭村党组织,已成为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先后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抱着这样的信念,“兵支书”群体带领村民向荒山宣战。通过“支部+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模式,他们整合零散土地,引进贵州嘉合轩等企业建立“村企联盟”,标准化种植优质茶树2000余亩,配套建设茶叶加工厂,实现从鲜叶采摘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升级。
在茶产业根基稳固后,“兵支书”们又瞄准立体农业做文章:利用茶园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种植,引进羊肚菌、香菇等品种,建成标准化菌棚50亩;在坡地推广“茶菜套种”模式,种植辣椒、菜心等错季蔬菜800亩,形成“山上有茶、林下有菇、地里有菜”的多元产业格局。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兵支书”们发起“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带领村民清理河道沟渠3公里,拆除乱搭乱建200余处,建成防腐木文化长廊、生态停车场等设施。退役军人组成的“环境管护队”每日巡查,确保村容整洁常态化。
如今的茶岭村,沥青路通组达户,太阳能路灯照亮村道,文化广场歌声阵阵。依托茶园生态资源,村里打造“茶香军旅体验园”,推出采茶制茶、户外拓展等特色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达25%。2022年,茶岭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安顺市乡村旅游新名片。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是茶岭村“兵支书”的共同宣言。他们牵头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助老扶幼、应急救援等服务,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余件。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兴起“军民互助”热潮:退役军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现役军人家庭享受优先政策,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风尚。
同时,村党组织将军营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设立“军旅文化墙”,举办“退役军人故事会”,评选“最美兵支书”“拥军模范家庭”等先进典型。文明新风浸润下,茶岭村连续5年实现零上访、零治安案件,获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像茶岭村一样的“兵”官典型,在西秀区乡村比比皆是,党建+“兵支书”模式,发挥退役军人的力量,带领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得各族人民“富口袋”的同时,达到“富脑袋”双重奔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西秀区的“兵支书”群体用军人的担当诠释着基层治理的“硬核力量”。他们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党建为旗、以产业为基、以生态为韵、以文化为魂,让曾经的穷山村蜕变为产业强、生态美、乡风淳的示范村。
西秀区以培养用好退役军人“兵支书”“兵主任”这一独特资源及优势为纽带,探索“资源+产业+品牌”模式,共储备在村优秀退役军人328名,其中成为“兵支书”131人,村支两委委员73人,担任合作社法人的26人,有效提升党员的责任感和退役军人的荣誉感,服务基层报效社会,同各族群众融入基层治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这片浸润着军人热血的土地上,让“军”花在茶岭村盛开,结出了累累民族团结硕果。“军”花正盛,硕果盈枝,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着生动的“西秀样本”。(文/ 陈雪琴 审核/图 西秀区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