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45年的感恩告白 钱塘江畔再续救命情缘
2025/07/14 19:05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5.5万
7 月 11 日上午,嘉兴海宁市许村镇红旗村村委会的会客室里,家住杭州滨江、六十五岁的冯水琴指尖微微发颤。当一位身形清瘦的老人出现在门口时,她几乎是踉跄着扑过去,紧紧攥住对方布满老茧的手掌。“45 年了,我们都老了……” 哽咽声里,泪水顺着她眼角的皱纹蜿蜒而下。
被攥住的老人叫王建达,今年六十九岁,是红旗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望着眼前泪流不止的妇人,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光亮,像被潮水漫过的滩涂重新显露出记忆的纹路 —— 那是 1980 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将至时,江水里那个拼命挣扎的年轻身影。
潮头边的生死时速
冯水琴说,那年的潮水来得比往年更急。当时二十岁的她骑着自行车,载着母亲沿钱塘江大堤叫卖枕套。母亲在车后座说着家常,她回头搭话的瞬间,自行车突然失控歪向堤岸。“我妈摔在岸边草坡上,我整个人翻进钱塘江里。” 回忆起那个瞬间,冯水琴的声音仍会发颤。
彼时的钱塘江正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的汛期,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翻涌,远处的潮头像一堵白色水墙正呼啸而来。“下去就被卷得打转,眼睛里全是黄汤,以为死定了。” 冯水琴说,就在她意识模糊之际,一个黑影 “噗通” 一声砸进水里,有力的臂膀揽住了她的腰,之后冯水琴就失去意识了。
王建达这位从小在钱塘江边摸鱼长大的庄稼汉,凭着一身好水性逆流托举,在潮水漫到脚踝前的最后几秒,将冯水琴推上了堤岸。“上岸时她已失去知觉,我自己也被浪拍得迷迷糊糊,我立即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将她送往最近的医院治疗。”王建达回忆道,“当时的路都是泥路,载着人,又想骑得快,到医院时我整个人都累得瘫倒了。”
断了线的书信与未了的心愿
当年,冯水琴的父亲来到王建达家中登门道谢。此后,两人建立了书信往来。
随着城市扩张与乡村变迁,两家人渐渐失去了联系。2010 年冯父去世前,拉着女儿的手反复念叨:“一定要找到王建达,那三个字可能是‘建达’,也可能是‘健达’。”
这成了冯水琴的心结。她跑遍多个派出所,找到过多个“王建达”或者“王健达”,却都因信息不符无功而返。直到今年,她隐约回忆起父亲曾说过的“红旗村”三个字,才终于锁定了方向。
网格员的接力与跨越时空的感谢
“她来村委会时,说话都带着哭腔。” 红旗村网格员沈佳聪、朱熠斌说道。两名网格员一听说要找“王建达”,凭着对网格中居民的了解,立即锁定了目标,马上打电话联系红旗村塘坊组村民王建达。王建达正好在家休息,听说这个事情后,马上开着电瓶车来到了村委会。
之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这一幕。在网格员的陪同下,冯水琴带着女儿女婿,走进王建达的家中。“这是我女儿,这是女婿,他们都想来当面感谢你。” 冯水琴话音未落,已经泣不成声……
钱塘江的潮水依旧日复一日奔腾而至,而王建达纵身跃入江中的那一瞬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勇敢。那是生长在钱塘江边的人,刻在骨子里的弄潮儿精神,面对汹涌浪潮,既有与自然博弈的无畏,更有守望相助的热忱,这份品质如同钱塘江的潮汐,在岁月流转中从未褪色。而冯水琴跨越四十五年的寻觅,跨越了时代变迁与信息阻隔,那份执着的感恩之心,恰似钱江潮水中的一股暖流,让这场迟来的重逢更显珍贵。(图文由红旗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