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受追捧的乡村文化运营培训,为何来磐安

2025/07/16 10:20 来源:浙江文化产业 阅读:1.1万

七月的磐安,山峦叠翠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7月13日至15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腾讯公司承办,腾讯SSV、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执行的“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行动”(磐安专场)在金华市磐安县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名学员齐聚一堂,共探盘活乡村运营的深度路径。

自去年6月启动“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行动”以来,五期培训已走过嘉善县、桐庐县、宁海县、桐乡市、磐安县,累计培育了近2000名学员。然而,人才培育只是起点而非终点,这些被精心浇灌的“种子”,如何在广袤乡土中真正生根发芽?又该如何激活沉睡的资源,让乡村运营的土壤长出繁茂的果实?

乡村振兴的破局点,在于业态与人才的双向赋能。比如,往届学员带回的运营思维,已在磐安墨林村结出硕果,这个传统村落成了都市人向往的 “松弛感目的地”。那么,墨林村的蜕变,关键何在?

一方面,以“高体验”多元业态构建体验闭环。针对城里人长假稀缺、周末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墨林村提出“半日小隐”的品牌定位,围绕年轻人的消费偏好,量身打造短时、轻量却高体验度的业态组合:一杯村咖的闲适、一场剧本游的沉浸、一组古风照的雅致,恰好填满半天闲暇。

从剧本游、村咖、奶茶店到吊炉火锅、书画馆,这些业态的生命力并非源于数量叠加,而是形成“喝咖啡—逛非遗—剧本游—吃美食”的消费链条。最终形成了80%的游客为年轻人,70%的消费由年轻群体带动的产业格局,让每一段短暂的乡村时光都成为深度体验的载体。

另一方面,善用短视频表达的青年群体入驻,形成传播矩阵,助推村庄“出圈”“走红”。在去年培训期间,墨林村“剧本游”项目负责人郑钰登上 “浙里的乡村最美丽” 主题活动直播间,单场直播吸引7万余人观看,形成广泛影响力。

进村创业的青年亦“自带流量”:王辉在800年树龄的红豆杉下打造南寻文创,一条非遗主题短视频便为村庄引流1万人次;“隐山・浔味”茶餐厅则通过图片与短视频传播引发大量关注,如今该茶餐厅月均营业额已超8万元。

这种 “先培育人才造流量,再以流量育业态”的模式,打破了“重硬件轻运营”的误区。当年轻人才用创意激活古村肌理,多元业态用体验连接都市与乡土,乡村便能真正成为 “有产业、有温度、有活力”的生活共同体。

培训课程中,“文化落地”被反复强调:不是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融入村民日常,连接现代生活。在磐安县榉溪村,这份理念正在儒家文化的“古今转译”中得以实现。

传承儒家文化。作为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地之一,榉溪村的儒家传承从未中断。村内的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榉溪村而言,最珍贵的不仅是家庙,而在于世家的文化传承和宗族聚居的活态保存。

如今,榉溪村也在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通过举办儒学讲座、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也让村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

打造文化庭院。除了孔氏家庙外,榉溪村还有众多三合院、四合院民居等公共建筑,如今,它们不再只是静默的遗存,而是以文化庭院的姿态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

比如,九思堂以 “修旧如旧” 的坚守保留着婺派建筑的特色,却在功能重构中完成了从老宅到文化空间的跨越。打造了九思讲堂、主题客房、文创品牌、土特产伴手礼等模块,成为集儒学传承、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创、教育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此外,榉溪村还积极盘活资源打造在地工坊,拓展南孔生活方式展示窗口。

润泽礼仪文化。榉溪村最动人的莫过于“礼仪润乡”的日常,“榉溪十八礼”涵盖孩童启蒙、长辈祝寿、邻里交往等生活场景,并邀请村里的老秀才、孔氏族人担任“礼仪导师”。每月初一、十五,“香礼雅集” 在修复后的“杏坛”举行,村民与游客共习焚香、献茶之礼,在袅袅香气中体会“人与人讲谦和、人与自然讲敬畏、人与社会讲责任”的内涵。

榉溪村以儒家文化为底色,通过“人才链+文化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之路。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行动”如同催化剂,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使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如何将个体的经验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成为当前乡村运营领域的核心命题。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培育 “乡村运营师” 群体。乡村运营的难点在于乡村资源的沉睡状态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断层,而人才正是打通这一断层的关键因素。去年,“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行动”培育的一大批“懂乡村、会运营、用文化”的人才已从田间地头“冒尖”。

比如,由往期学员黄彬彬带领的水漾窑里乡村运营团队围绕窑里村的文化,进一步开发艺术体验研学课程,推出窑里主题IP文创产品。又比如,来自丽水云和县浮云街道局村的往期学员孟洁创作了一个能够代表云和特色的IP形象——“云兔卯卯”品牌,并且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主题文创产品,传播云和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学员张芝铭登上了此次培训的讲台,通过《千年古村的“活态密码”——10个月实现闲置农房到流量目的地打造》的主题生动解析优秀乡村的流量引爆逻辑。

打造 “活态文化容器”。乡村的独特性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而非“标本式保护”。一方面是“在地性优先”,避免文化符号的简单移植。另一方面是“参与式创造”,让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主导者”。

比如,通过空间再造、业态创新、参与式体验等方式,让文化既保持原真性又产生现代价值。桐庐深奥村深挖申屠氏宗族文化底蕴,延续宗族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以省级非遗《深澳高空狮子》为代表的民俗活动重焕光彩,赓续乡村记忆与文化根脉。

构建“多元协同体系”。乡村的持续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力量的独奏,而是多元主体共奏的和弦。乡村运营需打破“政府包办”“资本独大”“村民被动”的单一模式,在多元主体的共生互动中生长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生命力。

在此次“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行动”中,中共磐安县委宣传部与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乡村文化产业分会、浙江省旅游协会乡村文旅振兴分会签订《磐安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携手推动磐安县乡村文化产业向品牌化、融合化、可持续化方向迈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文化繁荣兴盛。

在浙江,乡村运营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篇。我们期待更多从培训中成长起来的乡村运营人才,带着创意与韧劲扎根乡土,让更多乡村焕发生机、让更多文脉流淌新意。


责任编辑:洪惠锋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