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吴顺荣:退役不褪色 笔耕“战场”传薪火

2025/07/17 12:23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5.2万

在嘉兴市秀洲区有这样一位退伍老兵,虽至暮年,仍以红色传承践行着军人的誓言,激励着年轻人。他叫吴顺荣,1964年穿上军装保家卫国,1970年褪下戎装换警服,在公安战线续写忠诚。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名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赤子情怀。

军旅熔炉炼真金:从军营到警营 忠诚底色永不改

"部队教会我的是'使命高于一切'。"吴顺荣常说。1964年,20岁的他怀揣保家卫国的热血踏入军营,严格的军事训练锤炼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植心底。因表现突出,他21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营里学会了担当与坚守——这份底色,成为他此后人生的"精神密码"。

1970年退役后,吴顺荣转身投入公安事业,28年从警生涯中,军旅印记无处不在。在刑警岗位奋战的15年里,他将军营的纪律性化作破案攻坚的锐气:王店镇某命案中,他像执行军事任务般带领侦查员徒步排查几十里,凭着"不拿下阵地决不收兵"的韧劲锁定真凶;1990年某灭门案,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刑警们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横跨四省区万里追凶,最终将凶手全部缉拿归案。

从军营到警营,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的担当。他带领团队创造连续12年命案全破的奇迹,被媒体称为"水乡神探",一级警督的警衔上,闪耀着与军功章同样的光芒。

笔墨丹心续使命:文学园地当"哨兵" 传递军人正能量

"脱下军装,笔也是我的武器。"吴顺荣以笔名"田耕"在文学园地继续"站岗"。从警期间,他笔耕不辍,著有12部散文集和诗集,《秀水棹歌500首》里有对家乡的热爱,《散草集》中藏着对百姓的深情,千余篇(首)作品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200余万字文稿里,字里行间都是军人的家国情怀。

自1996年出版首部著作起,28年来他累计送出书籍11370本,价值超30万元;2021年设立"田耕散文奖",每年出资2万元激励创作——正如在部队时"甘当螺丝钉",他在文学领域默默奉献,让正能量如春风化雨般传播。

红色传承守初心:退休不褪色 做红色基因"传令兵"

"八一军旗红,根脉不能忘。"这是吴顺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21年,他50多年来收藏1万多件红色藏品,从淮海战役纪念章到南湖红船文史资料,每一件都被他视作"精神接力棒"。2022年设立的"老吴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室",更成了他传播红色故事的"新阵地"。

每逢"八一"前后,工作室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吴顺荣会拿起那枚锈迹斑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讲述"1个解放军背后有9个支前百姓"的历史,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安宁,是无数军人和群众用热血换来的"。据统计,工作室开放以来已开展活动150余次,2000余人次接受红色教育,他赠送的红色书签和著作价值超3.6万元——这份投入,源于一名老兵对"红色江山代代传"的责任。

八一前夕,吴顺荣又在整理新的红色藏品,准备给孩子们讲更多军人故事。"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他说。从军营到警营,从笔墨到传承,这位老军人用一生诠释着:军人的节日不只在八月一日,军人的担当,是刻在骨子里的终身使命。(图文由嘉兴市秀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责任编辑:陆姗姗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