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有学、有感、有聚!这个夜校不一“Young”

2025/07/22 14:57 来源:中国布艺名镇许村 阅读:6.5万

夜幕中,一盏盏为青年点亮的灯火格外温暖,在“纺城先锋・青年夜校”教室里,舒展的身影跃动在瑜伽垫上,指尖的温度传递着非遗魅力,思想的火花在红色课堂碰撞……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以联建之力聚资源、以多元课程育青年、以社群温度汇合力,解锁了“纺城青年”独特的青春成长密码。

“一校三联”——建强党群阵地,解锁服务青年密码

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场所,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综合性青年活动阵地。


阵地联用,海王村、许巷村、胜利村、许巷集镇等四村社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理念,开展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可利用空间,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共享健身房、乒乓室、烹饪区等阵地设施,打造青年群体“家门口”一站式成长“充电站”。服务联动,充分调动区域内党建、教育、文化、社会组织等服务资源,积极联合工、青、妇、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共同组织、策划、开展受年轻人追捧的活动。活动联办,立足青年需求,将党课宣讲、技能培训、节日庆祝、文体联谊等作为活动轮值内容,着力构建“一月一轮值,服务不重样”模式,切实增强青年对党群服务中心的“粘性”。如组织四个村社的青年党员轮流开展“青年党员说给青年听”微宣讲,让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一链三育”——激活成长动能,解锁青年赋能密码

青年需求在哪里,课程就延伸到哪里。通过建立“青年点单—组织派单—夜校接单”响应链,让技能提升与兴趣培养同频共振,为青年成长持续“充电蓄能”。

“菜单式”设课,收集青年对“技能、健康、社交”的三大诉求,邀请央视乡厨、星巴克咖啡师等“硬核”师资坐镇,推出烹饪课8期、瑜伽课8期、非遗藤编2期、美妆课6期;整合资源优课,请专业律师讲解劳动法,政协委员参与开课,形成“党政+群团+社会”的合力;注重实践验课,胜利村家宴中心变身烹饪课堂,学员亲手制作的肉羹、酱萝卜成了社交场合的“拿手菜”,一件件亲手制作的非遗藤编作品也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30余堂课程下来,青年们不仅学到了新技能,还收获了从“厨房新手”到“烹饪能手”,从“职场新人”到“懂法达人”的全新成长体验。

“五聚润心”——织密青春网络,解锁青年融合密码

夜校不止是课堂,更是连接青年群体的纽带,让不同领域的青年在互动中打破壁垒、同心同行。

实现村社“组织聚”,四个村社打破地域限制,组织青年党员、新居民、大学生等500余人次开展跨村社交流;促进节日“情感聚”,七夕夫妻共制发簪漆扇,中秋学员共做古风花灯活动,陌生青年共结为“夜校伙伴”;深化体验“认同聚”,在兰溪肉圆里品味浙味,从新疆手抓饭中感受风情,“尝到了家的味道”,台胞学员动情地说;新老居民“融入聚”,流动党员传授家乡菜的做法,本地青年则带动他们学习方言,10余名新居民也通过课程加速融入这个大集体;线上线下“常态聚”,通过课后微信群分享作品、预约下次活动等,促使社群黏性持续增强。

从思想淬炼到技能锻造,从个体成长到群体融合,“纺城先锋・青年夜校”以“信仰密码”“赋能密码”“融合密码”,让青年遇见更好的自己,更让基层青春力量在互动融合中迸发更强活力。

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求知的夜晚,更是青年与乡村携手奔赴未来的光明征途。(中国布艺名镇许村)

责任编辑:陆姗姗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