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山水画廊”专题||安顺西秀:指尖“遗风”绽民族风华

2025/07/24 00:1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6万

西秀区的青山绿水、田间地头,“山水画廊”似彩带,流淌着一股穿越千年的指尖“遗风”。那些在指尖的古老技艺,历经时光打磨,从蜡刀轻舞间的靛蓝纹样,到木凿起落时雕琢的印记;从彩线穿梭中织就的生活愿景,西秀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指尖”为媒,串联起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民族记忆,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绽放出新时代风华。

这座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26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家,成为西秀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脚本,为安顺市西秀区的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遗技艺里的文化共鸣

 指尖匠人布满老茧的手里,蜡刀蘸着温热的蜂蜡,在素白的土布上勾勒出图案,有山峦叠嶂、有江河奔流、有繁花绽放……这是西秀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山川纹”,既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也融着对家园的眷恋。

以其特殊的方式和符号承载和记录了几千年的迁徙史,绵延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服饰制作之精美,工艺之考究,技艺之精密,皆属艺术之上品,上身效果之庄重、典雅和华贵,令人叹为观止。使见者无不被其魅力所折服,被古老“指尖技艺”所吸引。

在西秀,这样的“指尖奇迹”无处不在。木雕的匠人师傅们,握着刻刀,在黄杨木上再现地戏面具的神韵。那些眉眼飞扬、神情刚毅的面具,既有驱邪纳福的古老寓意,也透着不畏艰难的精神气,一刀一凿间,刻下的是对生活的热忱。 

这些非遗技艺,从来不是某一群体的“私有财产”,而是在岁月中,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打磨的文化结晶。

 蜡染的靛蓝染料,取自当地山野的蓝草,其制作技艺融合了植物种植、染料萃取、布料印染等多方面智慧;木雕的题材,既有民间信仰的符号,也有历史事件的缩影,承载着集体记忆。

“西秀的非遗,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文化河流,每一滴水都来自不同的溪流,最终汇聚成所有人的精神源泉。”

 传承脉络中的共同体意识

“左手稳住布面,右手手腕用力,蜡刀要像长在手上一样……”在西秀区蔡官镇的“绣娘坊”里,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婷婷正在给二十多位学员示范蜡染的基本手法。

学员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也有在家带娃的宝妈,她们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却因对非遗的热爱走到一起。杨婷婷的教学没有固定的“门派”,她常常鼓励学员们“把自己的生活放进图案里”。

 喜欢养花的,就把月季、山茶画进蜡染;常去山间劳作的,就把玉米、小麦的形态融入设计。久而久之,“绣娘坊”的作品里,既有传统的“云纹”“水纹”,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菜篮纹”“书包纹”,成了不同生活经验交融的载体。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在西秀区,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谱系里,都能看到“跨群体”传承的故事。就像安顺唱书,最初多在田间地头传唱,随着时代发展,不仅有了专业的传承人,还吸引了教师、医生、企业职员等不同职业的爱好者加入。

他们在保留唱书韵律的基础上,将脱贫攻坚的故事、乡村振兴的变化编进唱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传递时代强音的载体。

为了让非遗传承更有力量,西秀区还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传承体系。

 税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的“非遗护航计划”,为蜡染、木雕等工坊解决了融资难题;文旅部门搭建的“非遗展示平台”,让手艺人有了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社区开设的“非遗体验角”,让普通群众能近距离感受技艺的魅力。

非遗“破圈”中的文化凝聚力

走进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文创馆”,仿佛进入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奇妙空间。

蜡染纹样的笔记本上,印着二维码,扫码就能观看蜡染制作的全过程;木雕U盘的外壳上,雕刻着地戏人物,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改良后的传统服饰,用现代面料重新演绎,既有古典韵味,又适合日常穿着……

 这些“非遗+文创”的产品,出自西秀区不同的非遗工坊,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生活需求,让更多人愿意“把非遗带在身边”。

“非遗+旅游”的融合,则让西秀的指尖技艺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黄果树景区的非遗体验区,游客们可以亲手尝试点蜡、染色,感受蜡染的奇妙。

在乡村振兴的民俗表演中,地戏的铿锵锣鼓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人文风情;在旧州古镇的“非遗市集”上,来自各地的手艺人摆摊展示作品,木雕、刺绣、剪纸等技艺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今年春节期间,西秀区古城举办的“非遗嘉年华”活动,将蜡染走秀、唱书表演、传统美食制作等融为一体,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游客说:“在西秀,不仅看到了好山好水,更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文化力量。”

 这种文化力量,还体现在“非遗+研学”的探索中。西秀区多所学校与非遗工坊合作,开设了“非遗研学之旅”课程。

学生们走进蜡染工坊,跟着手艺人学习选布、点蜡、染色;来到木雕作坊,体验从画图到雕刻的全过程。

一位参加研学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原来一块蜡染布要经过这么多工序,原来一个木雕作品要刻上百刀。这些手艺人的耐心和坚持,让我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

 非遗赋能下的共同体活力

“以前觉得非遗是老祖宗的东西,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它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不同的人紧紧连在一起。

这种连接,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西秀区的37个非遗工坊,带动了上千名群众就业,其中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务工人员。

 在这些工坊里,大家一起学习技艺、制作产品、开拓市场,不仅实现了增收致富,更在协作中增进了感情。

“以前邻里之间交流不多,现在一起做蜡染,谁家有困难大家都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非遗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凝聚了乡村的人心,让乡村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的共同体。

西秀区正以非遗为纽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技艺大赛”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好的平台;通过推动非遗与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的活力。

西秀的非遗,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共同财富。大家要做的,就是让这份财富不断传承下去,让它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让不同的人在共享文化盛宴中,感受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温暖。”

  这些指尖的“遗风”,早已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一种跨越族群、连接的文化符号。

 它们在传承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汇聚力量,在“山水画廊”交融中绽放风华,正以最生动的方式,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秀篇章。(采写/胡静   部分图/西秀区融媒体)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