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区:“山水画廊”奏响“三交”和谐曲
2025/07/25 01:2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3万
安顺西秀区的山水,是天然的“彩图”,邢江河水蜿蜒如黛,云峰山峦叠翠成屏,万亩稻田在光影里铺展成“绿绸”,屯堡石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片被大自然偏爱的黔中土地上,各族群众世代居住,在山水间繁衍生息。如今,这幅“山水画廊”里,正奏响一曲生动的“交往交流交融”和谐曲,每一笔色彩、每一段旋律,都藏着民族团结的故事。
日常交往里的“你中有我”
西秀的山水,不是各族群众的“分界线”,而是“连心桥”。邢江河畔的旧州古镇,相邻的店铺里,既有豆腐坊、糕点铺,也有银饰铺、蜡染店。
清晨的河埠头,洗菜的大妈会和捶打蜡染布的阿婆闲聊,挑着山货的姑娘经过,会给卖早点的阿姨递上一把刚摘的野菌,流水声里,混着不同语言的问候,成了古镇最日常的背景“音”。
在云峰八寨的田间,山水勾勒的田埂更像“纽带”。不同民族群众的水稻田与“稻鱼共生”田连在一起,灌溉时共用一条水渠;茶叶地挨着果园,采摘季你帮我摘茶、我帮你收果。
去年春耕,云山屯的一户村民缺劳力,隔壁村寨的邻居带着家人来帮忙插秧,“她教我们育秧,我们帮她插秧,田挨田,人也得亲。”这位村民说,如今田埂上的脚印,早已分不清来自哪个民族。
山水滋养的不只庄稼,还有“共居”的默契。轿子山镇的村寨依山而建,瓦房、石板房错落分布,却共用一个晒谷场、一口老井。
哪家盖房,全村人都来搭把手;哪家孩子上学,顺路的家长会一起接送。就像山里的溪流,不管从哪道山涧流出,最终都汇入同一片田,西秀的各族群众,也在山水环绕中,把“邻居”过成了“家人”。
交流互鉴里的“美美与共”
西秀的“山水画廊”里,文化的交流比流水更灵动。在地戏表演的广场上,表演者戴着面具演绎《三国演义》,一旁的芦笙队会悄悄记下鼓点,后来竟把地戏的节奏融进了芦笙舞;传统“六月六”,不同民族的曲调相互对唱,歌词里既有“山丹丹开花”,也有“稻花香满田”,谁也说不清是哪种调子更动听。
在非遗工坊里,这样的“融合”更具体。绣娘之间相互学习技法,把特色纹样绣进传统服饰;蜡染创作者借鉴不同风格,在青布上画出多样景致;木匠将各族特色纹路刻进家具,成了抢手的“西秀特色”。
“不是丢掉自己的,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接’过来。”非遗传承人王阿姨说,她带的徒弟来自不同民族,大家围坐在一起,针线、蜡刀、刻刀碰在一起,像在合奏一首无声的歌。
连美食都成了“交流使者”。糟辣椒里添了独特香料的香气,酸汤鱼借鉴了传统发酵手艺,糯米饭被做成了更丰富的样式。
在西秀的餐桌上,一碗菜里可能藏着好几个民族的智慧,就像山里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开在一起,才更热闹好看。
交融共进里的“同频共振”
山水给了西秀资源,而“交融”让这份资源长出了“翅膀”。在大西桥镇的茶旅融合基地,茶艺师教村民泡茶技巧,熟悉山林的村民带着大家认山采野茶,擅长竹编的村民用传统手艺做茶席,原本单一的茶园,变成了“采茶、制茶、品茶、卖茶”的产业链,各族村民在基地务工、入股,去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以前守着山饿肚子,现在靠着山把日子过富了。”基地里的村民说。
这样的“共富故事”,在西秀随处可见。旧州古镇的民宿,是村民合作开办的。
有人负责经营,有人在民宿里教客人传统技艺,收入公平分配;邢江河的游船项目,船员分工协作,有舵手、有导游、有讲解员,大家一起把“山水游”做成了品牌。连电商直播间里,各族主播也组队“带货”,有人讲产品卖点,有人展示传统饰品搭配,有人用山歌吆喝,镜头里的笑容一样灿烂。
山水不变,日子常新。如今的西秀,“山水画廊”不仅是风景,更是各族群众共同的“聚宝盆”。
大家一起护着绿水青山,一起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就像邢江河水,既滋养了两岸的田,也载着船只驶向远方,水流向哪里,发展就到哪里;心连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从云峰八寨的石墙到邢江河的碧波,从地戏的锣鼓到茶园的清香,安顺西秀的“山水画廊”里,“交往交流交融”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各族群众一起走过的青石板路,一起唱过的歌,一起种下的庄稼。
就像山与水相依、水与田相连,这里的人们也在岁月里相依相伴,把“三交”的旋律,唱成了属于西秀的、最动听的和谐曲。(采写/郭翰 陈雪琴 部分图/西秀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