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2025/08/05 18:3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踏着盛夏的蝉鸣,走进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开展以“红星照童心——爱国主义教育进乡村”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退役军人与热爱国防的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与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年带来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暑期时光,既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助力爱国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扎根生长。
榜样力量引路:院士精神与军旅故事铸魂
在金锁镇的一间教室里,团队以“榜样教育”为核心,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感悟责任与担当。院士精神宣讲课上,宣讲团成员借助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讲述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陈光、李鸿志等院士深耕国防科研领域的感人事迹。课件中,既有王泽山院士年轻时在实验室里与火炸药为伴、埋头攻关的历史照片,也有李鸿志院士带领团队在弹道研究室破解技术难题的工作影像,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直观展现了院士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坚守。
团队成员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细致讲解着这些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王泽山院士六十余年潜心研究,让我国火炮射程提升20%,显著增强了国防实力;李鸿志院士带领团队突破弹道难题,为武器装备装上“精准导航”,让装备性能实现质的飞跃……孩子们屏息凝神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惊叹。11岁的金锁镇小学生许梓轩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下:“我要像院士爷爷那样,为祖国效力”,稚嫩的字迹里满是认真。宣讲中,团队成员还讲述了院士们的高尚情怀,特别是王泽山院士捐献巨额奖金用于学校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课堂上,宣讲团成员引导孩子们思考:“院士爷爷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爱国的一种方式,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简单的对话让孩子们对爱国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听完故事后,孩子们纷纷提笔写下“给院士爷爷的一封信”,有的讲述自己的收获,有的表达努力学习的决心,这些信件将被带回南京理工大学,成为连接乡村儿童与高等学府的一道特殊纽带。
沉浸式体验:红歌学唱、手工创作与科学探索共绘爱国图景
宣讲团深知,对孩子们而言,直观的体验远比抽象的道理更有感染力。因此,团队成员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爱国主义变得可触可感。红歌学唱环节,《北京的金山上》的悠扬旋律一响起,孩子们便跟着负责领唱的队员轻轻哼唱起来。他们手中挥舞着五星红旗,随着节奏左右摇摆,时而又随歌曲上下起伏,几十面小国旗在教室里汇成一片跳动的红色波浪,清亮的童声里满是对祖国的真挚情感,那份热爱在歌声与旗帜的律动中自然流淌。手工活动则让这份热爱“看得见、做得出”。在坦克涂色环节,孩子们拿着彩笔认真琢磨:“迷彩纹要和草地一样,这样才能保护坦克”,在涂色中悄悄埋下国防意识;为中国地图涂色时,有人指着江苏省的位置兴奋地喊道:“这里是我的家,我要把它涂得最漂亮”,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祖国的认同在此刻交融;在“我爱你中国”主题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星星、天安门图案的卡纸,拼出最直白也最动人的告白,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纯真的赤子之心。科学探索环节同样精彩纷呈。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宣讲团在操场上开展了“水火箭”科学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先为孩子们科普了基本的火箭相关知识。随后,宣讲团的吴锡利用饮料瓶、硬纸板、胶带等常见材料,开始合作制作水火箭模型。制作过程中,他耐心讲解火箭设计的要点:“箭体要对称才能飞得稳”“尾翼的形状会影响方向”,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箭身上绘制了五角星、航天飞机等各式图案,让“火箭”独具特色。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发射环节。操场中央,宣讲团搭建的简易发射架早已准备就绪。“5、4、3、2、1,发射!”随着倒计时结束,水火箭猛地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现场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有的孩子蹦跳着拍手,小脸上写满惊喜;有的踮起脚尖追望“火箭”的轨迹,嘴里不停念叨“好厉害”;还有的拉着老师追问:“为什么它能飞那么高?”团队成员借此机会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火箭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飞向太空的。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科学思维,不少人说:“这是第一次这么清楚地知道火箭是怎么飞起来的,科学真有意思!”
一周耕耘:种子落地,暖意绵长
此次“红星照童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更是一次将红色基因厚植于乡村儿童心田的深度耕耘。团队指导老师冯毅表示:“通过榜样宣讲、体验活动和红色研学,我们不仅向孩子们传递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了爱国报国的种子。这些种子或许此刻还很微小,但只要悉心浇灌,终会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为期一周的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影响却在持续发酵。从院士故事里萌发的科研志向,到军工文化中点燃的担当意识;从红歌传唱时涌动的赤诚,到科学探索里激发的求知渴望,红色基因在一次次互动中完成了代际传递,家国情怀在乡间沃土中扎下了深根。孩子们临别时递来的手绘红星、写下的“长大要保卫祖国”的心愿卡,以及亲手写的告别信正是这场实践最生动、最珍贵的答卷。
今后,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的成长,以退役军人和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为培养新时代的爱国青年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和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动力源泉”。(吴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