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科技赋活运河文脉,协同共筑非遗新境

2025/08/11 22:02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2万

  非遗传承的千年脉络,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7月11日至15日,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实践团”赴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调研,系统解构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逻辑,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态传承探索路径。

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在浙东运河文化园

  顶层筑基:政府主导绘就协同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深刻阐明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使命,更直接为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建设锚定了行动坐标。

第五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主场活动绍兴启幕式

  园区管理人员介绍,作为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园区始终以总书记的“保护、传承、利用”要求为根本遵循,将其转化为“遗产保护、产业创新、公众教育”三大核心定位,构建政府主导的协同体系。从非遗数字化标准制定到资源整合,从公众教育平台搭建到技术应用规范——政府通过全链条规划布局,并联合杭州等地及文管部门、博物馆、传承人、技术企业,成立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推动非遗数字化从零散尝试走向系统化,筑牢制度根基。

  需求驱动:传承主体引领创新实践。非遗传承人的实践需求,是协同体系的核心导向。实践团深入黄酒酿制、越窑青瓷、绍兴评话等非遗工坊,与传承人深度交流,梳理出清晰的数字化需求图谱。在技艺留存层面,越窑青瓷传承人面对“拉坯、上釉等指尖技艺难留存”的问题,联合技术人员引入高清数字设备记录关键工序,构建可追溯的技艺档案;在传播拓界层面,绍兴评话传承人针对“传统传播范围有限”的困境,借助网络平台将经典唱段转化为数字音频,突破时空限制;在传承提效层面,黄酒酿制传承人则通过数字传感器监测发酵过程,破解凭经验控温传承难题。传承人的核心诉求,精准锚定了数字化创新的方向。

越窑青瓷传承人调整参数进行3D打印青瓷

  场景落地:技术文化深度融合见实效。数字技术与非遗的融合落地,关键在于技术与文化的深度协同。在探访数字文旅体验区时,实践团见证了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为让VR精准重现运河漕运盛景,技术团队与运河博物馆研究人员耗时数月考证商船形制、码头布局等史料,确保虚拟场景贴合历史本真;AR赋能越窑青瓷展品时,传承人指导开发者调试参数,使数字演示精准还原拉坯、上釉等技艺精髓。这种“文化方把准文脉、技术方攻克难点”的模式,让数字体验兼具文化厚度与互动魅力,游客参与度与分享意愿显著提升。

  生态融合:多元主体联动拓协同边界。非遗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研究、产业、技术的生态化协同。实践团队在多方访谈中了解到,运河博物馆构建非遗数字数据库,提供学术支撑;商业运营团队开发数字非遗文创、研学课程,探索市场化路径,推动文化价值转化;技术企业聚焦非遗特点开发轻量化工具,降低传承门槛。这种“研究筑基、产业拓路、技术赋能”的联动,推动非遗数字化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条发展。

  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实践印证,构建“政府引导、传承主力、技术支撑、市场联动”的协同机制,是各方围绕“守护文脉”目标同向发力的关键。该模式不仅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数字化提供了宝贵参考,更为推动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态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廖欣雨 陈腾群 唐梓硕 陈智颖)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