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数韵江南实践团见证扬州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2025/08/11 22:1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3万

  7月16日至7月20日,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圆满结束了在扬州东关街为期五天的深度调研。团队以“非遗数字化传承”为核心议题,实地探访运河沿线文化地标与非遗工坊,深刻洞察数字技术如何为扬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时代活力,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守正创新”的传承发展之路。

 

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队合影

  在保护存续方面,在雕版印刷博物馆,高精度扫描与数字化建档技术为《治平书》等孤本雕版打造了“数字孪生”,有效解决了珍贵文物实体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漆砂砚等复杂工艺的数字化全流程记录,则为濒危技艺构筑了“数字基因库”。

 

雕版印刷博物馆中的活字展示

  在传播推广方面,冶春茶社通过电子动画生动演绎非遗点心制作奥秘,其线上“非遗套餐”广受欢迎,拓宽了市场边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沉浸式剧场、数字沙盘等高科技,将运河漕运历史与非遗文化生动呈现,极大提升了公众体验与认知度。

 

团队成员拍摄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创新发展方面,天工漆艺坊巧妙结合激光雕刻的精准效率与传统“点螺”技艺,利用数字建模创新设计出融合“扬州八怪”元素的现代漆器,为古老工艺开辟了时尚表达。以《群仙贺寿图》为代表的世界级非遗数字藏品热销,更开辟了非遗价值转化的新渠道。数字技术作为守护者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成效显著。它不仅为脆弱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永久保存的数字保险箱,更通过创新表达和多元渠道,成功激活了市场,吸引了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然而,实践团在调研中也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技术边界与文化内核的平衡。老艺人与年轻匠人共同认为,技术的价值在于辅助与增强——提升效率、拓展表达、扩大传播,但绝不能替代蕴含在“慢工细活”中的匠心、经验与情感连接。坚守非遗的文化基因和核心技艺是创新的前提。

  扬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时代焕新。这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扬州经验。(唐梓硕 廖欣雨 陈腾群  图:朱玉 陈智颖)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