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韵江南寻非遗:大运河畔的数字传承新探索
2025/08/11 22:1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6万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踏上大运河文化带,用15天时间穿行于苏州苏绣小镇的丝线间、扬州东关街的市井里、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的文脉中。这场以“非遗数字化”为主题的实践之旅,让团队亲眼见证了传统技艺如何借数字技术焕发新生,在针脚与代码、茶烟与数据流、古运河与新科技的碰撞里,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时代脉搏。
苏绣小镇:当绣针遇上直播间。苏州虎丘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青石板路上的绣品店门口,一个个抖音、小红书二维码像新式门楣,扫码就能看见绣娘飞针走线的日常。中国刺绣艺术馆里,高清电子屏正一帧帧拆解“乱针绣”的奥秘,旁边展柜里的明清绣品静静陈列,古老纹样在数字光影里仿佛活了过来——扫码打开的《苏绣针法图谱》数字版,让游客能随时对照着屏幕,在指尖模拟那些曾藏于深闺的针法。走进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专业相机正对着一幅《荷韵》绣品细细拍摄,镜头下的每一根丝线都清晰可辨,这些素材将成为线上展厅的“镇馆之宝”。镇湖绣品厂的设计室里,CAD系统屏幕上的荷花纹样不断调整弧度,设计师说,有了数字工具,以前要花几天画的底稿,现在快多了。
最热闹的是绣娘的直播间。镜头前,一位绣娘正演示“平针绣”,弹幕里有人问“淡粉色丝线怎么调”,她笑着点开屏幕上的色卡,一点点讲解配色技巧。这三年来,不少绣娘从不会用手机直播,变成了能熟练操作补光灯、读弹幕的“主播”,上千幅传统纹样存在数字库里,绣娘们既能从中找灵感,也能把自己的新设计传上去,让老图案在数字世界里流转起来。
数韵江南团队成员在苏绣小镇
扬州东关街:市井里的数字烟火气。扬州东关街的清晨,冶春茶社的电子屏总围着不少人。屏幕里,老师傅正慢悠悠捏着翡翠烧卖的褶子,三丁包的馅料配比看得一清二楚,有人边看边下单,店员说,现在好多人会点一份“非遗套餐”带走,成了茶社的新招牌。谢馥春国妆店的“AR试妆镜”前,总排着年轻姑娘。对着镜子一扫,口红上的剪纸纹样就“印”在唇上,有人试完忍不住买下同款礼盒,说“原来剪纸还能这么美”。不远处的天工漆艺坊,激光雕刻机正“沙沙”复刻“点螺”纹样,原本要花一整天才能完成的图案,现在很快就能成型,纹样里的“扬州八怪”元素却丝毫不差。剪纸工作室里更有意思。输入“五亭桥”“白塔”这些扬州符号,“数字生成器”几分钟就吐出一幅剪纸设计图,再经激光切割,十来分钟就能拿到成品,细看那线条弧度,和老艺人手剪的几乎一样。傍晚的书场里,“云端直播”让评话艺人的声音传到了千里之外,个园里的AR技术还能让游客“穿越”回清代,看盐商祝寿的热闹场景,听着评话、赏着玉雕,互动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走在东关街,团队发现这里的数字化总带着生活温度:茶点能外卖、剪纸能定制、评话能“云听”,就像当地人说的,“老手艺没变,就是换了种方式跟年轻人打招呼”。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入口处,一幅巨大的运河水系图在电子屏上缓缓流动。这里的数字化,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散落在运河两岸的非遗串成了整体。非遗工坊里,越窑青瓷匠人正用3D扫描仪给“山子雕”瓷器建模,屏幕上的弧度数据精确到毫米,学徒们围着看,说有了这个,学起来比光看师傅做快多了。数字文旅体验区里,团队戴上VR眼镜,瞬间“站”在了清代的漕运码头:粮船首尾相接,船夫号子声此起彼伏,岸边的越窑瓷器、绍兴评话艺人的身影交错出现。摘下眼镜,AR技术又让展柜里的青瓷“开口说话”,讲述它沿着运河远销各地的故事。年轻游客们在这儿迟迟不走,说比看静态展品有意思多了。文化园的文创店里,一盒“运河非遗礼盒”里,既有苏州苏绣的纹样书签,也有扬州漆器的小摆件。工作人员说,这些跨地域的非遗物件能凑到一起,全靠数字平台整合资源,现在不少人专门为它而来。
团队成员在浙东文化园中浙东运河博物馆正门
从苏州的针线到扬州的茶点,从绍兴的运河到三地的数字创新,实践团成员们深深体会到:非遗的数字化从不是用技术替代传统,而是搭建一座桥——让绣娘的手艺走出小镇,让市井的味道飘向远方,让运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当老绣娘学会开直播,当剪纸纹样能“试”在唇上,当千年运河能“重现”盛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非遗本身的生命力。这场实践让团队确信,数字是钥匙,能打开非遗传承的新门;而那些藏在针脚、茶烟、窑火里的文化根脉,才是永远值得守护的魂。(朱玉 陈智颖 廖欣雨 图片:陈腾群 陈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