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2025海宁家博会(秋季)启幕在即,看“布艺名镇”许村如何用智能织就未来

2025/08/12 20:45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5.9万

8月17日至19日,2025海宁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秋季)博览会即将在许村启幕。作为中国布艺名镇,许村家纺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此次盛会不仅是家纺行业的一次年度盛宴,更是许村家纺产业展示其智能化转型成果的重要舞台。

近年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许村家纺产业以智能升级为破局点,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制造的华丽转身,为千年纺织技艺注入了全新活力。 

智能升级,催生高效生产新活力

近200台进口提花机和多臂机高速运转,纱线纵横交错间,一卷卷原创面料新鲜“出炉”,扫一扫面料上的“唯一码”,便可轻松查阅前道纱线生产、纤经织造、后整定型、成品质检等各环节的生产详情……走进浙江艾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现代化工厂,只见机械臂与工人配合默契,电子屏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一派高效有序的景象。

早在2015年,艾诺纺织就敏锐地察觉到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性,率先引入智能化生产系统。相较于传统染色布,艾诺生产的色织布立体感强、色牢度好、风格独特,但织造工艺更为复杂,涉及的染纱、织造、后整理等工序损耗较大,投入成本高且技术要求苛刻。智能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使产品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

同样,海宁市华成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也充满“智慧”气息。全球最先进的水刺无纺布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长达百米的生产线鲜见人影。企业负责人杨培华介绍,每天四五十吨产品装柜发往日本、欧美等地,经二次加工成为面膜、洗脸巾等日用品。

“2023年企业升级数字车间共投入8000多万元,年产水刺无纺布2万吨。为了进一步巩固智能制造优势,2024年,企业再次投入100万元用于智能化硬件升级,优化生产流程。”杨培华说,生产线每台机组都装了传感器,“出现异常能及时纠偏,降低了能耗,生产效率也有效提升。”

节能改造,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许村家纺产业的转型浪潮中,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同样是重要方向,浙江恒生印染有限公司的实践便是生动例证。企业于2022年-2025年投入500万元,引进了6组定型机余热回收设备,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节能生产体系。

与传统印染工艺相比,这一设备节能率达15%以上,节约了水煤浆和天然气,年节约成本支出600万元以上,更实现了环保节能与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益。值得关注的是,设备应用带来了产品品质的显著跃升:传统定型机因温度波动大、热量挥发浪费多,易导致布面色泽不均、手感僵硬;而新设备的智能温控系统能精准控温,让染料与纤维结合更充分,布面色泽更均匀柔和,手感细腻顺滑,“阴阳面”等瑕疵明显减少,优品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节能设备的使用显著降低了车间温度,让夏季染厂高温高热的工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一线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为企业稳定发展注入了人文关怀的力量。

材料革新,撬动高端市场新增

在追求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同时,许村家纺企业正聚焦技术研发,以材料创新筑牢高端市场壁垒。浙江玛雅布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去年下半年,其研发的可降解纱线产品一经上市,便凭借绿色环保特性赢得欧美市场青睐。

“纱线的环保性能始终是拓展外贸市场的痛点。”玛雅研发负责人周丽介绍,当前家纺产业竞争加剧,低端产品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唯有向材料端突破、靠技术建立差异,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不止于可降解纱线,企业还跨界研发芦荟纤维,并将回收塑料瓶再生为纺织原料,“光再生纱线每月订单就有7万米,外贸订单量逐年上升。”周丽补充道。

五年多前,玛雅已将发展重心转向原材料攻坚,持续探索低碳循环技术。这种转型正成为许村家纺的新风向:从单一的织造工艺升级,延伸到化纤原料研发;从外观设计创新,深化到功能性材料融合。这些源头的技术突破,经市场传导聚合成强劲增长力,推动“许村制造”在高端赛道稳步前行。

从智能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到节能改造的绿色实践,从材料革新的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许村家纺的每一步探索,都在累积中促成蜕变,清晰勾勒出传统产业在科技浪潮中破局前行的轨迹。 这份“智”造活力,既源于对千年纺织技艺的敬畏传承,更来自对科技赋能的深刻洞察。即将启幕的2025海宁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秋季)博览会,恰是这场转型成果的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现着传统家纺产业如何在“智”与“匠”的融合中迸发新生机、开拓新蓝海。(通讯员 孟靓)

责任编辑:陆姗姗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