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携手地方共筑“荔”想乡村
2025/08/15 00:0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7万
盛夏七月,闽南大地荔香四溢。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第七个年头,一场以“蓬莱福地,清水圣荔”为名的农文旅融合盛宴,于安溪县蓬莱镇清水岩景区绚丽绽放。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赴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怀揣科技兴农、文化赋能的青春使命,与蓬莱镇人民政府深度协同,将一颗颗饱满清甜的荔枝,转化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支点,在千年古刹旁铺展出一幅“高校智慧嫁接地方沃土、传统产业焕发时代新姿”的生动图景。
高校智慧下沉,共育振兴新苗
本次游园活动绝非一时热闹之举,其背后是实践队与蓬莱镇人民政府的精心筹划与深度协作。实践队依托商务经济学、财务管理、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学科优势,多次深入蓬莱镇,对清水岩景区文化脉络、荔枝产业现状及乡村旅游基础展开扎实调研。“我们既要仰望星空,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更要脚踏实地,让高校的智力资源精准滴灌到地方产业发展的痛点上。”实践队的队长曾亦朵表示。通过反复论证,队伍最终确立了以蓬莱镇特有的“清水岩荔枝”为核心媒介,深度融合清水祖师信俗文化,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农文旅融合品牌的创新路径。蓬莱镇副镇长李琼月对此深表认同:“高校带来的不仅是新颖点子,更是系统性的方法论和前沿的技术支持。这种‘地方出题、高校解题、协同答题’的模式,为破解乡村人才、技术短板提供了新范式。”活动前夕,实践队联合镇政府相关部门,对当地果农、文旅从业者等进行了多轮电商营销、文创设计、服务规范等主题培训,为活动成功举办及后续产业延伸奠定了人才基础。
图为实践队全体人员清水岩合影
千年“荔”史,活态传承润人心
踏入清水岩景区特设的文化长廊,红樟木温润古朴的幽香沁人心脾,瞬间将人引入时光隧道。长廊两壁精心布展的巨幅壁画与历史文献,并非静态陈列,而是与“荔”争上游知识问答活动巧妙编织成动态的文化课堂。“蓬莱荔枝栽培史可追溯至何时?”“清水祖师文化中蕴含哪些生态智慧?”一道道精心设计的题目,由浅入深,将荔枝的品种特性、种植技艺、历史典故与清水祖师慈悲济世、护佑乡梓的精神内涵,以及蓬莱镇“山、水、茶、林”共生的生态哲学有机串联。游客或驻足凝视壁画细节,寻找答案线索;或三五成群低声讨论,不同年龄、背景的思维在此碰撞。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本地教师林女士感慨:“这种寓教于游的方式太好了!孩子们在趣味竞答中,不知不觉就把家乡的根与魂记在了心里,比课本上的说教生动百倍。”据实践队队员王韵迪介绍:“在知识问答活动中,我们力求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亲可感,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蓬莱千年文脉的感知者和传播者。”
图为知识问答活动现场
“枝枝朝北”,古艺新生聚欢声
大樟木浓荫匝地,投壶区人声鼎沸,成为活动现场最具人气的“爆点”。这一源自周代的传统礼仪游戏,被巧妙地注入了鲜活的“荔”元素——特制的荔枝造型沙包替代了传统箭矢。在实践队队员的悉心示范下,游客们跃跃欲试。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皆凝神静气,瞄准壶口,奋力一掷。每当沙包精准入壶,“耶!投进啦!”的欢呼便响彻林间,伴随着周围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参与者完成挑战后,实践队员郑重地在他们的集章卡上盖上“枝枝朝北”专属印章。“枝枝朝北”并非虚言,它生动描绘了清水岩荔枝因独特地理气候与古树特性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实践队队员卢观丽解释道:“选择投壶,不仅因其古雅有趣,更因其蕴含的正心诚意、专注克己精神,与清水岩荔枝生长所倚赖的纯净水土、果农匠心耕耘的品质高度契合。游戏是载体,传递的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对匠心传承的礼赞。”活动期间投壶项目吸引许多人参与,欢声笑语成为古寺山林间最动人的乐章。
图为投壶活动现场
一树擎天,“荔”志抒怀寄愿景
在清水岩“观天眼”景点,一株树龄逾三百载、高31米、树围7米的参天古樟巍然屹立。其树干中空,形成天然“天窗”,仰首可窥苍穹流云,形成“树中观天”的独特奇景。策划者们慧眼独具,将此天地灵秀之地设置为“荔枝寄情”许愿打卡点。游客们领取特制的红色荔枝形许愿贴,郑重写下心中所期,亲手将其粘贴于象征古树枝繁叶茂的许愿墙树冠位置。红彤彤的“荔枝心愿”渐次布满“枝头”,灿若星辰。中学生小陈写下“金榜题名,不负韶华”;一对年轻情侣相视一笑,共同贴上“情比荔甜,白首同心”;鬓发微霜的张先生则祈愿“父母康泰,阖家平安”。个体生命的期盼与古老的天地之树在此刻交融共生。“选择此树,因其本身就是生命顽强、向上生长的象征,中空可仰观宇宙,更暗合‘虚怀若谷,志存高远’的东方智慧。”实践队员卢晓茹深情阐释活动设计理念,“以荔枝为形,既点明主题,又取其利势、红火吉祥的民间寓意。让心愿与自然奇观、地方风物结合,这份记忆将更为独特隽永。”许愿墙收集的美好心愿贴,成为游客情感寄托的温暖地标。
图为荔枝许愿墙活动现场
文创赋能,“荔”香情浓产业兴
当游客手持集满三枚主题印章的打卡券,在社交媒体以“#蓬莱福地清水圣荔”分享精彩瞬间后,便可步入热闹的兑奖区完成“全成就”认证。琳琅满目的限定荔枝文创礼品静候主人:设计精巧的荔枝书签,以果肉纹路为灵感;寓意吉祥的福袋,内装本地特产与祝福卡;更吸引人的是凭卡可在佑民文创馆免费领取一杯创意荔枝特饮——“福运满杯”,清甜果香沁人心脾,为炎炎夏日带来一抹清凉福韵。兑奖区人头攒动,游客们笑逐颜开。这些看似小巧的文创产品,实则是实践队联合蓬莱镇政府历经数轮设计打磨的成果,其核心是将蓬莱荔枝的视觉符号、味觉记忆与文化底蕴进行时尚转化。负责文创设计的工作人员指出:“好的文创,是地方风物与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表达。我们提取荔枝形态、色彩、肌理等元素,融入清水岩建筑纹饰,使产品兼具审美价值与在地识别度,让‘看得见的荔枝’转化为‘带得走的情谊’和‘可持续的效益’。”据统计,活动期间限量发放的文创产品全部兑换一空,佑民文创馆荔枝饮品日均供应超300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得到市场初步验证的文创样本,为蓬莱镇后续开发荔枝深加工产品、打造特色伴手礼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辟了新思路。“荔”量汇聚,振兴路上的协同创新启示录。随着夕阳为清水岩镀上金辉,满载欢声笑语与“荔”品记忆的游客们尽兴而归。这场以“蓬莱福地,清水圣荔”为轴心的夏日盛典,其意义远超一次成功的游园活动。它是一次以“高校智慧+地方资源”驱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了“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青春担当。
“小荔枝”转动“大产业”的融合之道:活动以一颗荔枝为媒,成功串起生产(荔枝种植)、生态(清水岩景区)、生活(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链条。文化长廊深挖底蕴,投壶雅趣活化传统,许愿树寄托情感,文创产品延伸价值,形成了完整体验闭环,为单一农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实现价值跃升提供了样板。高校人才下沉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赴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的深度参与,是科技、人才、创意等现代要素注入乡村的关键管道。从策划、设计、执行到传播,高校团队带来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与青春活力,有效弥补了乡村发展中的人才短板,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校地共建、育用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新机制。
数字赋能与情感联结的双轮驱动:活动巧妙利用社交媒体话题传播(#蓬莱福地清水圣荔)扩大影响,通过集章打卡、分享兑奖等环节增强互动性与传播裂变。同时,许愿树、投壶等环节强化了游客的情感参与和记忆点,使“清水圣荔”的品牌形象更具温度和粘性。一颗古寺旁的荔枝,经由高校学子的巧思与地方政府的实干,正从枝头的甘甜果实,嬗变为驱动乡村走向繁荣的澎湃引擎。当知识与热忱在田野相遇,当传统与现代在创新中交融,广袤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必将迸发出承载文化记忆、创造经济价值、绘就幸福图景的无限活力。(卢晓茹、王晶、吴一虹、卢观丽、彭乐涵、张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