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从“纸上约定”到“行动自觉”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地见效的静海实践

2025/08/27 14:12 来源:社区文化 阅读:8.7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静海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创新探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现代转型路径。通过系统性重构、创新性转化,让古老的乡约焕发新生,实现了从墙上文字心中准则的质变,探索出一条具有静海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的儿童用油彩描摹村规民约石碑

立约:

民主协商绘就治理同心圆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天津市静海区将民主协商贯穿规约制定全过程,让每一份规约都成为凝聚民心的“最大公约数”。

全域覆盖与特色培育相结合

构建“调研-指导-示范”三阶工作法推进规约修订。第一阶段开展“地毯式”调研,对全区415个村(社区)现有规约进行系统梳理;第二阶段实施“靶向式”指导,组建由法律顾问、乡贤代表等构成的专家团队下沉指导;第三阶段推进“示范式”引领,选取基础较好的村居打造示范样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牌,一约一特色”的生动局面。例如,吕官屯村在规约修订过程中,工作小组通过3场村民大会、走访280余户家庭,收集到86条有效意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规民约三字经》。

程序规范与内容创新相统一

创新建立“三审三议”机制,确保规约既合法合规又务实管用。法律顾问初审严把“法律关”,重点审核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村民代表二审严把“民意关”,通过民主评议确保规约接地气、可操作;乡镇(街道)三审严把“实效关”,综合评估规约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在内容设计上,既有对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的赓续,也有对移风易俗、生态环保等时代课题的回应,使规约既有传承性又具时代感。

典型引路与整体提升相促进

编纂《静海新风 共治同行》示范案例集,系统总结提炼35个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村规民约典型案例。它们或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或条款明晰、务实管用,共同体现了“接地气、合民意、易执行”的特点。例如,吕官屯村创新采用三字经形式,将“红白事,简办行;宴席限,礼金轻”等条款编成韵文,既便于记忆又易于传播。


剪纸艺人刘铭航创作“规约润民心 故事传新风”长卷

践约:

机制创新激活自治新动能

从制度设计到实践创新,静海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规约践行体系,让纸面约定转化为行动自觉。

构建多元激励机制

构建“精神+物质+服务”三维激励体系,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设立“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荣誉评选,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全覆盖建立“文明积分超市”,村民可通过遵守规约、参与志愿服务等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开发“信用惠民”应用场景,诚信村民可享受21项便民服务优先办理权益,并在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倾斜。例如,赵官屯村实行“道德积分制”,村民叶淑超因多年悉心照顾公婆被评为“好媳妇”,带动全村形成孝老爱亲风尚。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创新构建动态管理体系,推动规约管理精细化。探索建立“一户一约”签约承诺制,实现“一户一档”信息化管理。建立“月评季奖年考核”制度,通过“红黑榜”公示、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等方式,形成全过程管理闭环。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和“履约进步奖”,后进家庭可通过参与公益服务积累信用积分,鼓励后进转化。

强化协同共治机制

构建“1+3+N”协同共治机制,形成层级分明、多元参与的执约体系。以区级“先锋督导团”为统领,整合司法、民政等部门力量,开展规约践行督导;在村级层面打造“宣讲队+评议团+积分员”三支专业队伍,目前全区已培养村级执约骨干3735名;同时广泛吸纳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乡贤能人等N方力量参与,实现执约力量全覆盖。


静海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孟玲玲在首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故事展演活动中致辞

传约:

文化浸润培育文明新风尚

从文化传承到创新表达,静海区让规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新风。

全媒传播构建规约新生态

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让规约文化深入人心。开设《乡音静海》广播专栏,邀请村干部、乡贤用方言讲述规约故事;拍摄《文明之约 和美静海》宣传片,立体展现规约带来的村容民风之变;运营“静海善治·约见美好”公众号专栏,推送践行规约短视频和图文报道。线下开展“规约微课堂”“案例随手拍”等活动,将条文改变为情景剧、三句半等艺术形式。特别创作《静海文明公约礼赞》,通过童谣传唱扩大传播效果。

非遗融合焕发规约新魅力

实施“文化浸润工程”,让村规民约焕发时代魅力。举办首届规约故事展演活动,通过快板《快板声声唱村规》、相声《约出来的文明》等群众自创节目,让规约“活”起来。实施“非遗+规约”融合计划,邀请剪纸艺人、古彩戏法传承人创作规约主题作品,组织京剧团队排演规约题材小戏。在传统节日开展“规约灯谜会”“家风故事会”等活动,让规约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文旅融合打造治理风景线

创新打造“文明乡风游”文旅品牌,推出“善治惠民”“德治化人”“孝治传家”三条文明乡风研学路线,串联吕官屯村“耕读传家”体验馆、宫家屯村“红色文化馆”等示范点,并推出“规约明信片”“手绘文明书签”等文创产品,打造治理成果展示窗口,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规约文化的时代价值。

实践证明,静海区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立约民主化、践约机制化、传约生活化”的基层善治新路。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自治活力显著增强,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如今,村规民约已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减压阀”、促进邻里和谐的“润滑剂”、推动移风易俗的“助推器”,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正如静海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孟玲玲所说:“规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常做常新。我们将继续以规约为纽带,凝聚治理合力,培育文明乡风,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静海的探索表明,只要坚持群众主体、守正创新,古老的乡约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天津市静海区委社会工作部李玲、郑雪)


责任编辑:陈卫杰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