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幸福共创”聚合力 奏响社区治理协同新强音

2025/08/29 12:1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6万

“以前小区‘僵尸车’占着公共空间,反映多次没动静;现在向党群服务站‘吹哨’,街道、公安、城管当天就来会诊,三天就清干净了!”近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麻山街道兴盛花园小区居民张先生看着整洁的小区通道,难掩满意。这一变化,正是麻山区以实施“幸福共创”行动为牵动,构建多方协同社区治理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麻山区聚焦社区治理中“力量散、响应慢、协同弱”等痛点,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部门、街道、社会力量、党员、居民从“各自为战”向“协同发力”转变,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部门联动“吹哨报到” 行政资源直抵治理末梢

“群众有诉求,站点吹哨,部门报到。”这是麻山区破解基层治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的关键举措。在区社会工作部统筹下,“站点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逐步成熟:小区党群服务站作为“哨点”,收集居民反映的物业管理、消防安全等难题后,即时联动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从方案研讨到落地执行全程协同。

兴盛花园小区的“僵尸车”清理便是典型案例。此前,小区内10余辆长期无人使用的“僵尸车”不仅侵占公共空间,还存在消防隐患。小区党群服务站“吹哨”后,街道牵头,公安部门联系车主、城管部门协调清运,3天内便完成清理。今年以来,通过这一机制,麻山区累计解决公共空间管理、消防隐患整治等顽疾58项,物业领域投诉量同比下降30%,行政效能实实在在转化为治理实效。

多方协商“聚力破壁”,小区事务从“扯皮”到“齐心”

“以前物业和业主常因管道维修、绿化养护吵翻天,现在每周开‘碰头会’,有事坐下来聊,问题解决快多了。”建中小区业主李女士的感受,道出了“1+3”联席会议机制的成效。

麻山区以小区党群服务站为枢纽,搭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群服务站+业委会+物业公司”的“1+3”协商平台,推动三方每周固定议事。针对物业与业主沟通壁垒,该区优化业委会结构,提高党员占比,引导业委会深度参与物业日常管理。中心社区通过协商,半年内解决管道疏通、公共区域养护等民生问题70余件,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对物业服务、业委会工作的认可度,带动物业费收缴率提升30%,物业与业主从“对立面”变成“协作体”。

社会力量“添柴加火”,治理“朋友圈”越扩越大

“送单间隙能在‘37℃幸福港湾’驿站,充充电、喝口水,还能帮社区拍个安全隐患,感觉自己也是小区一份子。”快递员小李的话,折射出社会力量融入社区治理的新图景。

麻山区主动拓展治理“朋友圈”,针对新就业群体需求,设立“37℃幸福港湾”驿站,同时邀请骑手担任“社情民意收集员”,通过“随手拍”上报安全隐患40余处;在志愿服务领域,引入舞韵年华舞蹈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等7个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由医务工作者、退休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等领办“邻家测护”“麻利办”等5个服务项目,开展助老、亲子等活动60余场次,带动3000余名群众参与,让社区治理从“少数人干”变为“众人拾柴”。

红色力量“下沉发光”,党员成为治理“主心骨”

“法院同志讲的防诈骗案例,我家老伴记了满满一页,现在接到陌生电话先核实!”建国社区退休教师陈阿姨口中的“法治课”,是党员下沉参与治理的缩影。

区机关党工委发布“党员召集令”,200余名机关党员到社区党支部报到,组建8支党员服务队,在“马扎议事会”上当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推动53条居民“金点子”落地。物业党员、业委会党员与“双报到”单位党员联动,开展红色志愿服务5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让“红色基因”融入治理末梢。

居民议事“商量着办”,从“旁观者”变“主人翁”

“停车位咋划、飞线咋整,咱坐着马扎就能议,建议被采纳的感觉真带劲!”吉祥小区的小张在“马扎议事会”上笑着说。麻山区将议事阵地搬到楼道口、小区里,通过“楼道恳谈会”“马扎议事会”等载体,召开协商会30余场,收集“空中飞线整治”“停车位规划”等诉求40余条,20余个难点问题通过“居民提议—服务站协调—多方联动”模式解决。

同时,通过推行志愿服务积分激励、“金点子”评选,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环境维护等,形成“一人带动一片”的涟漪效应,让居民真正从“看客”变成社区治理的“主角”。

从部门联动到群众参与,从问题破解到活力激发,麻山区以“幸福共创”行动为纽带,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富效率、更聚合力。如今,这座城市的社区里,协同共治的旋律越奏越响,正绘就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图景。(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委社会工作部 段运立)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