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秀洲模式” ——写在嘉兴市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十周年之际
2025/08/29 16:0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7万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十年来,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推动区域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肩负着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使命。
从45家初创会员到100+行业翘楚汇聚,涵盖影视、设计、传媒、数字、智能、创意、包装、文旅、游戏、电商等多个领域。
从“跟跑”到“领跑”,十年来,协会以“三服务”为基石,秉持“三个性”,着眼“三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秀洲模式”。
坚守“三个性”:筑牢发展根基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十年中,协会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驱动力和发展根基,推动协会健康持续发展。
——用“政治性”引领方向
建立副会长单位每季一次、理事会单位半年一次、会员单位一年一次的定期例会制度……协会成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运行规范化、制度化。
为在全区文化产业行业(企业)从业者中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行业自律。2016年5月27日,在第一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了《嘉兴市秀洲区文化产业行业自律条例》,后又共同签署了践行《条例》公开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行业从业者行为。这是嘉兴市文化产业行业首个自律条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彰显常务副会长的核心引领作用,从2017年1月起,协会建立试行“常务副会长轮值制”,时间为两个月一轮值,以此调动和发挥副会长、理事、会员融入协会、参与协会、管理协会的积极性和协调作用。
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清廉社会组织建设要求,协会还不断完善协会章程,创建协会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务及会费管理办法,并通过增设监事等渠道,强化行业引导与监督。
2023年8月22日,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党支部成立。标志着嘉兴市乃至全省首个文化产业协会党支部在党的诞生地—红船旁诞生了。
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协会从小到大,获得了5A级社会组织和市级品牌社会组织称号。此时,近百家家文产会员企业中,已建有党支部7个,拥有党员近30名。协会党支部成立后,有3名党员正式转入。
协会成立党支部,政治引领就有了组织保障。通过政策宣讲、党课教育、红色之旅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党建与企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做大、做强、做优企业,进一步推进协会高质量发展,构建商协会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创新推出培育计划,指导会员企业党支部争先创优,打造党建示范项目,以红色电影创作、党史主题展览等形式,弘扬主旋律。并积极动员会员企业参与打黑除恶、精准扶贫、社会治理等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定期召开党员大会,邀请退休老党员、党务红领吴桂潮等领导,走进会员企业、走进乡村,走进红色基地,宣讲主题党课,开展文化研学。
组织会员企业党员,专题学习,努力加强协会党员党性教育,不断提高其党性修养、政治理论和文化素养。
——以“公益性”彰显担当
韵秀赋爱,爱心接力。十年间,协会以公益行动温暖城市,彰显人文情怀,会员企业累计捐赠文化物资价值已达数百万元。
与新塍镇新庄村签订“助力共同富裕”合作协议,每年与村乡贤会一起,走进困难户、贫困户,开展帮贫济困“献爱心·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
与四川屏山县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组织协会企业艾可广告、千业建筑、雅莹集团结对屏山“孤儿大学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贡献文产力量。
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在疫情期间,协会第一时间组织会员企业开展发起“抗疫情,我们一起行动”——韵秀赋爱、共抗疫情捐资捐物爱心接力活动。会长、常务会长、秘书长带头捐款,党员、会员踊跃捐献。
2020年2月1日,协会秘书长吴桂潮、常务副会长汪志良、副会长张群峰、冯玮等会员、党员一行“逆行者”,带着协会和参事会全体会员及爱心人士的浓浓爱意,先后走进乡村,慰问和看望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和防控工作人员,并将会员捐赠的1000多只口罩送到了村民手中。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社会抗击疫情的力量和信心。”参加活动的会员党员如是说。当天下午,“逆行者”还将把会员、党员爱心捐赠的26000多元捐款送到区、镇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
随后,又及时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抗击疫情创作的文艺作品,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助威,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
不管是每年的爱心活动、还是疫情时期的捐资捐物,协会不止自身在做公益,也积极发动会员参与进来。
通过开展“爱心接力”,争做“志愿者”,协会以各种形式汇聚会员爱心,在温暖社会中彰显文产力量。
协会秘书长吴桂潮因此在2020年4月被嘉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评为“禾城公益人物”。2021年4月又荣获嘉兴市离退休干部“百年百佳”——“优秀‘红船银晖’最美志愿者”称号。
——以“专业性”树立标杆
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年间,协会以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为目标,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强化自身专业性建设,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各类合作,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穿针引线”,积极展示会员单位风采。
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络,探索和建立会员单位“按区域、分行业”多元化管理机制和主题活动“领办制”,激励会员创新创业。精心设计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秀洲“韵秀文化沙龙俱乐部”,让每一个会员在每月举办的沙龙活动中,展现自我,吸取能量,促进行业内外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之路。
邀请专家学者到秀洲区举办专题讲座、政策解读、产业论坛、项目路演,面对面解答秀洲区文化企业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等,在保障会员合法利益、实现政府和企业有效沟通、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上积极有为。
为展示会员企业专业化水平,协会连续举办了两届“创意秀洲”文化产业精品视图展”,并通过开设“韵秀”网站,建立“微信公众号”,承办“文化秀洲”刊物等方式,及时传递信息,强化行业引导。
政治性、公益性、专业性有机结合,相互推动,使协会在发展中,坚定了方向,提升了形象,扩大了影响。
注重“三个+”:激活创业模式
在如何推动“文化+”发展道路上,协会主动迎合区委、区政府“文化强区”的新要求和建设新时期文化高地的新目标,让文化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和产业。
2020年,秀洲区为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一圈两带”空间布局,持续完善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从打响秀洲区特色大运河文化品牌出发,提出了依托实施“文化+”战略,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发展新思路。
对此,协会闻风而动,迅速跟进。在当年举行的年度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了“三个+”的发展思路,即: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
——为推进跨界融合,吸收更多的商业企业加入到文化产业中来,协会以“文化+商业”的形式,构建会员“文商圈”
协会始终把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作为协会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拓展会员发展渠道。
大胆尝试,让热心文产事业,助力文产发展,投资文化产业的工商实体企业,也能吸收入会,以增强协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通过以购买政府服务外包的形式,以行业联盟共同策划、会员企业借船出海的优势,形成系列秀洲特色新品牌。
联合金融、商会、园区和政府有关部门,为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搭建起一个良性、互动、融合、共赢的发展平台,打造“秀湖”四季公益品牌项目,彰显秀洲文产企业的责任担当和温情善意。
深入企业和商协会,宣传解读秀洲文产政策,开展“汇文聚商”专场招商引资活动,以文引商,以商促文。
——为推进科技创新,引导更多的会员企业投身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潮流中来,协会以“文化+科技”的形式,唱好产业“创新曲”
对内不断完善工作创新机制,用互联网思维谋划新发展,用数字化运用提升新效率,以智能化手段拓展新领域,不断创新“韵秀”文化沙龙活动主题和形式。
以“解读新质生产力,拥抱文产数字化”为主题,举办2024“禾城韵秀·文商对话”首次资源分享会,请运河湾城投集团专门为文化企业和客商代表推介了运河湾数字文化产业园及商业综合体项目,展示秀洲区将围绕数字文化发展,积极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前景,引导企业向“新”而行,“质”创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协会会长单位——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慧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园区。几年来,不仅成功孵化成为了秀洲区文化产业聚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还秉承“科技与文化比翼双飞”的建设理念,依托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这一综合性园区。目前已引进文创类企业共51家,成为以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数字娱乐、广告创意、培训服务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企业孵化集聚地。
——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引导更多的文化企业加入到“美丽乡村”中来,协会以“文产+旅游”的形式,构建文旅“生态链”
结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大趋势,协会大力拓展发展领域,提升服务功能,持续巩固和深化文产沙龙活动“会员领办制”,不断丰富会员活动内涵。
在2023年举办的“秀创惠文 智创运河”资源推介会上,协会组织了区相关单位和专业公司,对禾城农商银行“秀创惠文贷”、运河湾创新圈、“斑马快租”云平台、“万物有礼——文化赋能美丽乡村”等项目进行了推介,体现秀洲区文化产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吸引更多企业到美丽乡村投资兴业。
连续承办了六届创意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创意、创新、创造,把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旅产品和创意集市。
结合旅游业发展,发挥“韵秀”文产沙龙俱乐部活动点作用,创建潘家浜文旅点“韵秀园”,使之成为秀洲文产的“精品馆”和“微创站”,并将其打造成嘉兴首个“创意村落”。
积极鼓励会员积极申报文产项目,创建韵文产沙龙俱乐部和协会“六大联盟”,以“项目引导、政策激励”为引擎,激励会员企业顺应市场、抱团取暖,实现企业多业融合、创新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秀洲区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野。”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当初的新塍镇水乡影视文化基地项目、油车港的“欢乐世界”,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莲泗荡风景区、潘家浜景区,再到如今的“开森部落”、喜马拉雅.小蓬莱剧场……近年来,秀洲区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线路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文物古迹、运河记忆、农耕文明、智能数字等历史文化遗存和现代技术运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更为注目的是,2023年,协会还专门动员会员,发出“聚力文产·助力共富”倡议,与各镇党委、政府共同签约,号召会员企业用文创点亮美丽乡村,用创意助力乡村振兴。这在同行业协会中也是第一个尝试。
“近年来,秀洲扶持一批又一批文旅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深化文旅融合,建设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作为协会,理应在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发展。”这是在一次常务会议上形成的共识。
三个“文化+”只是秀洲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个生动缩影。经过十年发展,秀洲区文化产业逐步探索并建立起融合跨界发展的模型,有效地聚合了各类资源,促进更多的创新要素与文化产业“嫁接”。
践行“三服务”:赋能区域发展
合作交流、创意设计、咨询培训、中介服务、文化艺术会展、产业招商、项目申报、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事项.....这不仅是协会成立时随意罗列的基本职能,而是协会“服务会员、服务产业、服务发展”的责任所在。
十年来,协会始终恪守宗旨,用真情践行“三服务”,用行动赋能区域发展。
赋能之一:“服务会员”献真情
如果说,顾客是企业的上帝。那么,会员就是协会的上帝。
一年来,协会始终把“发展会员、服务会员、团结会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一以贯之,恪守宗旨。
协会注重横向发展,定期开展商协会秘书长交流活动,深化文化协会与商协会的沟通合作,实现文商互动、文产融合、项目对接。
2016年10月,为了让文化企业与商会企业互动互惠,刚成立不久的秀洲文产协会就把服务会员的目光转向了区外:与浙江禾城农村商业银行一起,首次走访了湖南商会,并由此开启了“育文强企”嘉兴异地商会走访活动。
通过一周时间的逐一走访,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商协会企业对文商融合的期待与向往,也更加坚定协会做实事、求实效的信心与决心。
在精准了解了十四个异地商会的实际需求和对文商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后,一个新的共识由此产生:促进商会与协会之间的沟通,扩大合作交流,合力打造“文商汇”这一战略品牌。
紧接着,以“文商汇”为基础,针对各商协会企业在金融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制了一个更加便捷的贷款模式,由银行、协会、商会三方共同签订“银企互赢”战略合作协议,并协助做好银行与企业的对接,为各商协会企业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
不仅如此,协会还持续开展“三走访”活动,定期走访部门、走访镇街、走访企业,在走访中与部门牵手、与镇街联心,与商会攀亲,为会员排忧解难,并逐渐形成了协“协会走访、会员互访、异地探访”的联访机制。
每年春节一上班,便开启“新春大走访”活动,由秘书长带领秘书处成员和协会会员,向会员带去新春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及时了解和解决会员企业在发展中一度遇到的“用工难”、“融资难”、“创业难”等问题。
为强化人才交流,缓解“用工难”,协会及时与各地高校密切对接,与市文产协会相互对接、与有关部门主动沟通,先后组织会员到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分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加“文产人才专场招聘会”,并在市、区开设秀洲“文化产业人才春节专场招聘会”。
为强化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协会主动与区委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与浙江禾城农村商业银行一起商议,通过创建“秀洲文产支行”,推出“秀创惠文贷”,签定银行授信协议等形式,争取到了浙江禾城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授信20亿元的信用额度,并先后为近30家文产企业发放了10多亿元的信用贷款。
为强化行业联动,缓解“创业难”,协会主动通过与区经贸、三产服务局和高新区联动,与全市各异地商会联办,利用“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先后在中关村广场、潘家浜景区等地,组织会员举办了“文商旅”精品集市和展销活动,并在抖音打造“创意秀洲直播间”,为会员直播代言、直销带货。
十年中,为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情怀的文产“会员之家”,协会还结合“美丽乡村”和“创意村落”建设,探索“韵秀园”管理运行,创建集文创、文艺产品展示、展销、展览于一体的“精品馆”,努力拓展协会文化交流、党建学习、品牌展示空间,使之成为会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文创驿站”。
结合“礼遇秀洲”建设,协会先后承办了六届秀洲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并连续数年统筹策划、精心包装设计了参加市“文博会”秀洲文创馆,有力地强化了阵地建设,提升了协会的服务水平。
赋能之二:“服务产业”创特色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构成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
2023年5月4日,协会召开第二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秀创惠文·智创运河”资源推介会。会上主推的“运河湾创新圈”项目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眼球。推介会既为大家对话交流、放飞梦想搭建了桥梁,也为秀洲与各位业界精英、行业翘楚‘零距离’共商共话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秀洲、扎根秀洲,实现秀洲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推介会为契机,着力搭建更高能级的创业平台、打造更高效率的营商环境、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推动全区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这是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服务产业的一个缩影。
建会以来,协会连续多年探索开展“三会合一”模式活动,融合“年会、会员大会、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论坛和四季资源推介会(分享会)”于一体的活动,探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维碰撞平台。
在2024年举办的“禾城韵秀·文商对话”首次资源分享会暨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第二届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当地有关商协会代表、文化企业会员近200人参加活动,以“解读新质生产力,拥抱文产数字化”为主题,结合各地创新实践和秀洲实际,共同探讨了文化产业(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转型升级、守正创新、向新而行的新对策和新途径。
针对文化产业的不同领域,协会还配合区委宣传部举办了上海、杭州、舟山、苏州等多场文化产业专业培训,提高了会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赋能之三:“服务发展”显价值
协会成立之初,为了更好地服务会员,秘书处在听取会员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并成立了“韵秀文产沙龙俱乐部”,由协会定期策划,精心安排,采取自愿报名,统一组织的形式,每月组织一次“韵秀文产沙龙活动”,搭建起互动型文化产业会员交流平台,并被列入了市文化产业专项扶持项目。
“韵秀文产沙龙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的文产协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还成为了拓展协会服务渠道、增进会员合作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据统计,协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快百场韵秀文产主题沙龙活动,且“月月”精彩,每场活动主题都具有针对性和多元化,如资源分享、政策解读、技能提升、异地交流、文旅体验、观学路演等,内容丰富详实,形式多样出彩。
为了提高“服务发展”的效果和价值,协会还不断开拓活动渠道,集思广益,创新活动内容。
坚持“会员领办制”,由会员企业自主认领活动项目,并与企业自身活动和产品展示有机结合,让承办活动的会员更好地展示自己,提升能力。
建立活动阵地,让活动更接地气。先后在上海交大嘉兴慧谷产业园、北科建“贝壳空间”、新塍影视基地、莲泗荡景区等地设立了十多个“韵秀文产沙龙活动点”,为文产培训、交流互动提供良好的场地。
组织外出考察,拓宽提质增效发展思路。每年结合异地文博会、产业项目、文旅活动,组织会员前往异地考察文化产业。十年中,已先后组织前往深圳、重庆、北京、温州、宁波、义乌、杭州、上海、遵义、新疆等地参观展览,对接交流产业项目,链接文产资源,并推动各地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创建协会联盟制,整合协会内部资源,融合协会外部资源,内外联动,抱团发展。每年主动帮助和指导会员单位完成嘉兴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辅导和申报,在申报开始前举办产业政策解读活动加深企业对政策的了解,推动企业争取更多补助资金。
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区内外文化产业项目的对接与合作,成功助力引进了30多个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为秀洲区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积极组织会员单位申报参加一些国内外大型展览,比如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等,使秀洲区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和推广,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和会员企业的发展空间。
十年光阴,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以自身行动,镌刻一路荣耀印记。2023年,协会获评浙江省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中首个区级5A级文产社会组织,并获得2020年度“嘉兴市品牌社会组织”称号。协会还被嘉兴市文化产业协会连年评为先进单位和优秀会员。在区工商联年度行业协会商会工作评比中,也多次被评为二等奖。
十年纵横,站在新起点上,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将继续秉持“创业、创意、创新、创造”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嘉兴市秀洲区文化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