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纪行|安顺西秀区这个村,因“共融共生”更和美幸福
2025/09/01 22:11 来源:中国报道 阅读:36.6万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安顺西秀区旧州镇的浪塘村,被邢江河温柔环抱,成为“山水画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岸边垂柳轻蘸河水,远处稻田铺成绿毯,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其间。
这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图景里,藏着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底色,共同守护绿水青山的温暖故事。
在这里,“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恰似邢江河水与岸边良田,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守一条江”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浪塘村的“魂”,是穿村而过的邢江河。早年,河边的村民靠水种稻,对岸的村民依山而居,下游的村民以渔为辅,虽共饮一江水,却对“护水”各有各的想法,有人觉得“水是公家的,脏点没关系”,有人担心“自己护了,别人不护也白搭”。
转折始于2015年的“邢江治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护河队”,老党员第一个站出来:“我家五代人靠河水吃饭,得护!”
紧接着,山里的村民跟着报名,“山上的水都流进邢江,咱也得搭把手。”以渔为生的村民也来了,“鱼要活水养,护河就是护饭碗。”。
护河队里,大家各有分工,熟悉河道深浅的负责清淤,擅长攀爬的清理岸边陡坡垃圾,懂水性的打捞河面漂浮物。
如今的护河队,有了更细致的“融合机制”。他们用村里的几种常用语言制定《浪塘村护河公约》,在河边立起“双语警示牌”;每月一次的“护河日”,成了热闹的“河边议事会”。
有人提议“稻田禁用化肥,避免污染河水”,有人接话“山上的果树也得用有机肥”,还有人补充“游船不能往水里扔垃圾”,商量出的规矩,大家都自觉遵守。
去年汛期,上游冲来不少枯枝败叶,护河队一声号召,两小时就集齐50多人。有人撑船打捞,有人在岸边搬运,有人烧开水、送干粮,没人计较“是不是自家河段”。
“邢江是大家的‘母亲河’,护好它,日子都甜。”这是浪塘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守着山水穷”到“靠着山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浪塘村的绿水青山,曾是“好看不能当饭吃”的风景。
有人种水稻收入微薄,有人养牛羊难外销,有人划船打渔够不着“大市场”。转机来自“生态旅游”,而让旅游做起来的,正是各族群众的“抱团力”。
村里的“邢江游船”项目,是“融合”的起点。有造船手艺的村民出船,熟悉周边山林传说的当导游,熟悉河道的负责撑船,利润合理分配,公平。
游客来了,有人开农家乐,用邢江鱼做糟辣鱼;有人在岸边摆摊,卖绣着“邢江风光”的荷包;有人划着竹筏,唱着特色歌谣带游客看两岸风光。
“生态+农业”的融合更深入。村合作社流转了村民的土地,种上有机水稻和果树。懂种植技术的管田间管理,熟悉山地的负责果树管护,擅长水产的打理稻田养鱼(传统的“稻鱼共生”技术派上了用场)。收获的有机米,用特色蜡染做包装,通过电商渠道卖出;稻田里的鱼,直接送进村里的农家乐。
各民族群众也纷纷投入当地合适的工作之中,以前守着山地愁销路,现在山水变成“聚宝盆”。
如今的浪塘,“绿色产业”里处处是“团结味”。民宿老板请手艺人做床品和装饰,土特产店里,米、银饰、酸汤等特色物产摆在一起卖;连村里的“生态讲堂”,都是有人讲环保知识,有人说传统山林智慧,有人谈河水养护,听得大家频频点头。
从“邻里相识”到“家人相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浪塘村的日子,像邢江水一样“暖”。这种暖,藏在日常烟火里,也藏在“铸牢”的共识里。
村里的文化广场,是“情感纽带”。春节时,舞龙队、芦笙队、歌队一起表演;端午节,大家在邢江边赛龙舟,有人造船、有人划桨、有人当鼓手,赢了一起庆功,输了互相打气;连孩子上学,都是“各族混编”,家长顺路接送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一起长大,就像兄弟姐妹。”
更动人的是“遇事共扛”的默契。有村民的农家乐缺人手,不少年轻人主动来帮忙,不要“额外工钱”,村里修生态停车场,占用了几户人家的边角地,大家没一户提条件,“停车场修起来,游客多了,大家都受益。”
据了解,浪塘村目前开设农家乐20余家,乡村民宿18家,便民小超市7家,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达30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和民族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现在的浪塘村,邢江水更清,两岸更绿,各族群众的心也贴得更近。孩子们在河边一起摸鱼,老人们在树下一起聊天,年轻人一起规划“邢江夜游”新项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护河时递过来的一把镰刀,是分红时推让的一份利润,是吃饭时端过来的一碗酸汤。
就像邢江河水,不分源流、滋养两岸,浪塘村的各族群众,也在守护绿水青山的日子里,把“团结”种进了土里、融进了水里、刻进了心里。这片山水,因“铸牢”而更秀丽;这里各族群众,因“共融共生”而更和美幸福。(采写:郭翰 陈雪琴 图来源/西秀区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