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王崇拜省级非遗18周年活动通稿
2025/09/03 16:2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9.2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蒙正竹王崇拜民俗已有两千多年
竹王是第一个夜郎王,《后汉书》有记载。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后裔们为表示对祖宗竹王的尊崇,古人的聪明才智,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用竹片来束成祖宗竹王偶像供奉在家里楼上,供奉人逝后用竹片陪葬为证回归祖宗竹王。竹王后裔恪守祖训,世代相传,传承至今。不然,今天我们没有根据认祖。但是民间对祖宗竹王的尊崇的民俗。这是夜郎古国的活态文化还在民间的见证。
二、镇宁苗族竹王崇拜列省非遗暨立法保护
蒙正苗族竹王崇拜,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无人问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蒙正苗族竹王崇拜2006年由镇宁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申报,安顺市人民政府安府发(2006)30号批准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19年。
2007年5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2007)16号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18年。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6年1月16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7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9年。
2011年6月安顺市人民政府公布被评为安顺八大民俗之一。
2006年5月26日贵州都市报刊登题为“夜郎王像问世” 图文报道;2007年竹王后裔向贵州省版权局申请,经审查批准登记并颁发了著作权证书;同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
2023年7月29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授予《镇宁苗族竹王文化传承基地》牌。
三、举办竹王崇拜非遗保护18周年活动
蒙正苗族竹王崇拜列贵州省政府非遗暨省人大立法保护十六周年欢庆活动。由民间组织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主办。
在竹王后裔中是一件大事、喜事。为给参会专家、学者、商家、新闻媒体、竹王后裔代表、镇宁各支系苗族、布依族、汉族歌舞表演队留下印象和了解夜郎竹王文化。经研究会研究:本次参加活动的代表签到时均发给参会代表纪念品。一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二是第十二届竹王节做的夜郎竹王像徽章。
四、夜郎竹王文化的根在镇宁
2007年镇宁苗族竹王崇拜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经过18年的传播,现认同的竹王后裔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汉族,分布在黔、桂、滇三省(区) ,25个县(市、区) ,人口约50万。
从2012年以来,每年黔、桂、滇三省(区) 都有代表来参加竹王节活动,祭拜祖先竹王。
五、展示了《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活态”文化
把祖宗留在身边,把历史穿在身上。今天展示在背景上的竹王偶像,蒙正妇女穿在身上的蚩尤衣、九黎裙,黑衣黑裙,旗帜服、过江裙;后羿射日舞,摔跤舞,牛肋舞等都是传承了千年的“活态”文化。
六、古人传承历史文化方法
两千多年前,夜郎国作为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最大的国家,但还没有自己成型的文字,而夜郎国在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公元前27年)就消失了,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纸是在东汉公元88年才发明,此时夜郎国已消失了115年。当时的夜郎国在一没有自己成型的文字,二没有纸的情况下,他们为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一是靠口口相传;二是镌刻在山上的石头上;三是把历史文化绣在服饰、裙饰穿在身上;四是在民俗活动事象上;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七、各民族服饰闪亮活动场。
本次活动邀请前来参加的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商家、媒体记者和苗族、布依族服饰歌舞代表队,不仅展示了各民族多彩的精神风貌,而且充分体现活动是一个民族团结包容的欢庆活动。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服饰、乐器文化,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和特色文化。各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乐器,营造了浓郁的活动氛围,让参加的各族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韵味;不仅是增添了“竹王崇拜非遗保护16周年”的活动内容,而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让根植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贵州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永放光华。(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