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深耕文化沃土 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9/04 20:11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6万

  7月28日,一支充满活力的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肥东县4A级景区包公故里文化园,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振兴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调研。青砖黛瓦之间,包公“清心直道”的精神底蕴扑面而来,团队成员沉浸于廉政文化长廊与逼真的历史场景复原中,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滋养。

以文塑旅,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包公镇积极探索“文化+旅游+非遗”的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包公故里”这一核心文化IP,系统整合区域内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例如,通过复原宋代审案场景、开设廉政讲堂、编排包公题材剧目等方式,让游客在参与中感知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座谈会上,实践团队成员与镇政府代表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展开了热烈讨论。团队建议,应强化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借助短视频、直播、VR等技术拓展包公文化的影响边界;同时,开发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打造包公IP”周边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镇领导对此回应称,将积极吸纳青年智慧,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持续完善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发展机制。

 

图为实践团队与包公镇团委开展交流会

科普惠民,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文化振兴之外,服务基层、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实践团队走进包公社区,开展了一场贴近民生的食品科普讲座。通过趣味动画视频、实物展示和互动问答,居民们掌握了食品选购、储存、标签识别等实用技巧,尤其对“隔夜菜的安全处理”“优质肉类辨别”等热点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认知。这样的活动接地气、解难题,真正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包公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如此评价。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更体现出基层治理中智治共治的有机结合——借助专业力量和青年智慧,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和谐底色。

 

图为实践团队与开展食品科普宣讲

非遗兴业,锻造乡村产业长板

  随后,团队赴石塘镇参加“非遗驴巴”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石塘驴巴”作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享誉一方,但也面临着标准化不足、市场局限等挑战。政府代表、企业负责人与实践团队围绕这一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展开共商。实践团队走访了两家驴巴工坊,亲眼见证了非遗传承与现代技术的精彩碰撞:一方面,老师傅仍坚守古法工艺,保证传统风味的纯正;另一方面,智能化设备逐步应用于腌制、烘干等环节,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卫生标准。企业代表也坦言,当前仍面临驴肉原料供应不稳定、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当地推行党建+产业链模式,由党支部牵头联合农户建设驴肉养殖基地,既保障了原料品质与稳定供应,也带动了农户增收,初步形成非遗产业与农业互利共赢的格局。非遗要传承,更要创新。只有融入时代脉搏,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石塘镇乡村振兴办公室领导总结道。

 

图为团队镇参加“非遗驴巴”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

沃野新篇,静待春华秋实

  从包公文化的深耕细作,到非遗产业的现代转型,肥东县以实际行动印证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的深刻道理。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唯有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坚持融合创新,才能将文化的“软实力”真正转化为发展的“硬支撑”。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党建为引领,汇聚人才、产业、治理的多重合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传统与现代正在奏响共富的协奏曲,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缓缓铺展。未来,肥东县将继续深化文化赋能路径,放大典型示范效应,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入乡、共建家园赵津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