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电光流彩:当代中国电力与社区文化的共生交响

2025/09/05 16:18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7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城市高楼的万家灯火到乡村小院的温馨光亮,电力如血液般在中国社会的肌理中静静流淌。它不仅照亮了物理空间,更悄然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重构着社区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当代中国电力系统与社区文化之间,正演绎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深刻互动。

  电力作为现代社区的“循环系统”,是社区文化存续与发展的物质基石。没有电力的持续供给,现代社区文化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载体。广场舞大妈的音响、社区电影节的投影设备、邻里微信群的线上互动,无不依赖稳定的电力支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社区活动日益频繁,从云端邻里节到社区团购,电力网络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隐形舞台”。更为智能的电力系统还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智能电表助力节能环保社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社区公共活动的资金来源,智慧路灯系统为夜间文化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电力不仅是能源供给,更是社区文化创新的赋能者。

  社区文化并非电力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电力文化的人文塑造者。中国特有的社区结构与文化传统,正在重塑电力使用的模式与内涵。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区用电行为中得以延续,邻里相互提醒错峰用电,社区微信群分享节电妙招,形成了独特的“节电文化”。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电力使用更体现出中国式人情味——社区居委会为独居老人安装用电安全报警装置,邻里共同协商电动车充电桩的布局,这些充满温情的实践赋予了冰冷的电力设施以人文温度。在节庆期间,社区通过电力营造的共同氛围尤为明显——春节的彩灯、元宵的花灯、中秋的灯谜,电力成为了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达媒介。

  当前中国推动的能源转型与社区治理创新,正在催生电力与社区文化的协同进化。“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电力革命与社区文化建设产生了奇妙共振。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推广光伏发电,居民们不仅共同使用绿色电力,更共同参与新能源项目管理,形成了环保型社区文化。智慧社区建设将电力系统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通过智能电网实现公共能耗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电力大数据优化社区服务供给。一些前沿社区甚至出现了“微电网+”模式,将电力供应与社区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有机结合,创造了能源共享与社区互助的新形态。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电力与社区文化的关系正从简单供需向深度融合转变,共同指向更加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社区未来。

  电力线与人情线交织,电流声与欢笑声共鸣。当代中国电力与社区文化的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工具性应用,进入了相互建构、共生发展的新阶段。电力为社区文化注入活力与创新可能,社区文化为电力赋予温度与人文价值。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更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独特路径。在未来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电力与社区文化创新的美妙结合,让人们在光的引领下,构建更加温暖、互联、可持续的社区共同体。(南京工程学院  霍俊   供稿)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