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贵州黔西:“石榴”花开映“红”黔大地

2025/09/09 22:2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3.1万

黔西大地,人文璀璨蕴风华,红色基因永流传。

近日,“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主题民族团结大联欢活动在阳光城广场盛大展开。

黔西各族儿女以歌为媒、以舞传情,延续着黔西的“红”底蕴,在欢歌笑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场盛会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演,更是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精神交融汇聚的生动实践,为这片热土续写着“石榴籽紧抱、红色永传承”的新时代民族文旅华章。

“石榴”绽放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

活动现场,民族文化的魅力尽情绽放。男女对唱《三滴水》悠扬婉转,用旋律诉说着跨越民族的深情;舞蹈《民族服装秀》衣袂翩跹,将各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空灵澄澈……传递出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

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既彰显了黔西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印证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黔西民族团结的鲜活缩影。

不仅如此,每年“火把节”“花山节”“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黔西各乡镇都会热闹非凡,把民族“红”和生态“绿”演绎得淋漓尽致。

 篮球比赛、掰手腕、扭扁担等竞技项目趣味十足,歌舞表演、乐器独奏等节目精彩纷呈,各族同胞欢聚一堂,在载歌载舞中感受团结的温暖,在欢声笑语中凝聚民族奋进的力量。

黔西市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黔西市自2021年起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

黔西文化馆组织专业教师走进校园,将文琴戏、花灯、民族歌舞等非遗项目搬进课堂,黔西一小的文琴戏韵味悠长,黔西十小的民族歌舞活力四射。

通过系统化教学,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小小接班人”。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黔西市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促进各族群众在情感交流中增进认同,在经济发展中互帮互助,形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局面。

 如今的黔西,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

红色铸魂

革命精神代代赓续

黔西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无数心怀家国的英雄儿女,黎又霖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2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热忱投笔从戎,在黔军袁祖铭部任秘书期间,多次劝说袁祖铭与孙中山合作共策北伐。见袁祖铭犹豫不决,他毅然脱离袁部,投身北伐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黎又霖对其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积极联络反蒋力量共商大计;为探寻救国新路,他又弃军从教,赴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以教育为刃,试图划破黑暗。

黎又霖的革命历程,是黔西儿女追求真理、为国为民的缩影。他身上那份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已融入黔西红色文化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黔西人砥砺前行。

“这个活动确实内容丰富,展现黔西民族风貌淋漓尽致,让大家深切感受到黔西精神文化的厚重多彩,‘红’的背后,是地方历史的挖掘,产业的振兴。”黔西市民李姝彤这样说道。

一处处红色教育基地,在黔西市的热土上诞生,传承着一个个彪炳史册的红色故事,“红飘带”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黔西人民。红色铸魂,扎根在党政干部的心中,革命精神赓续,成为了黔西市“铸牢”主线的精神内核。

红色底蕴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黔西不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铭刻着红二、红六军团的革命足迹。

 193623日,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浩浩荡荡进驻黔西县城。随后,部队在总指挥部驻地新川祖庙召开黔西会议,决定成立以黔、大、毕为中心的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为革命事业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黔西期间,红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带领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惩恶霸,将没收的财物除军需外全部分给百姓;通过写标语、画宣传画、讲革命故事,把革命思想播撒到各族群众心中。

更难能可贵的是,红军纪律严明、官兵一致,主动帮群众砍柴、推磨、挑水,全力保护守法商人的合法权益。

“红军宁愿睡大街不扰民”“撤离时把百姓水缸挑满”等故事,一直在黔西广泛流传,各族群众对红军的爱戴和敬仰,至今仍在黔西大地蔓延,成为军民同心的生动见证。

军民情深谱新篇

扩红运动的感人画卷

红军的为民情怀,点燃了黔西各族群众的革命热情。全县城乡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支队伍、3500余名游击队员活跃在城西、城北、沙窝等地,为红军传递情报、配合宣传,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力量。

扩红运动中,更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场景:父送子、妻送夫,夫妻同往、父子并肩,争当红军的故事在黔西遍地开花。

 沙窝的10多支游击队和纸厂游击队整批编入红军,甘棠大寨游击队几十人集体加入红军连队。

最终,全县2052人穿上军装(仅红四师在沙窝就扩红1300余人)。当红军撤离时,“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的歌声响彻山川,成为黔西各族群众拥护革命的最美赞歌。

这些数字背后,是黔西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切认同、对红军事业的真心拥护。

红军在黔西的扩红工作,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更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深厚情谊。

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黔西,留下强渡鸭池河、大关开仓放盐、鏖战枷担湾等红色印迹和感人故事。

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黔西市修复了红色大关陈列馆,这里曾是红二、红六军团打开盐号分盐给群众的地方。

陈列馆的修复,既是对历史遗迹的珍视,更是对红军与当地各族群众深厚情谊的深情缅怀和崇高礼赞。

此外,黔西市牢牢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着力打造洪水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所、定新英雄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朴实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红石榴”交融

  新时代的传承与担当

为铭记光辉历史,黔西市紧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用心守护红色遗迹:修复红色大关陈列馆放盐旧址,让“大关开仓放盐”的故事代代相传;打造洪水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所、定新英雄桥等红色地标,用实物与文字讲述革命往事。

同时,黔西市投入1180万元、1000万元分别完成大关镇丘林村、定新乡英雄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修复鸭池河战斗遗址至大关盐号4公里红军步道,让红色资源成为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活教材”。

 通过红石榴品牌,黔西成为了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参照系,沿着这条色路,黔西市承办了毕节第一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根基,深深融入到黔西各民族的心里。

“红”成为了黔西各民族“三交”进一步深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奋进力量,谱写和美家园的黔西实践。

融合“红”基因

凝聚发展石榴合力

黔西市将红色教育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把丘林村、化屋村等列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鸭池河桥头、民族文化广场等地设置宣传标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解说,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知。

化屋村作为党建引领的重要实践地,多项国家级民族团结荣誉在这里聚集,党建盛开时代花,是各地党建交流学习的基地。

2025年,定新乡英雄村入选贵州省40个和美村寨建设试点,获得300万元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目前已完成50%以上的形象进度,正朝着“红色铸魂、团结赋能”的目标稳步迈进。

黔西以“五个狠抓”,“五项行动”,“五动融合”贯穿民族工作始终,完美做好“融”字文章,“文”字篇章,“精神”担当,民族花,盛开在乌蒙大地,久久芳香四溢。

传承精神力量

奔赴复兴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黔西承载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军民情谊,更延续着各民族“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

今日黔西,红色底色与石榴红团结亮色交相辉映。各族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黔西的实践深刻印证,红色基因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民族团结是红色基因的“当代彰显”。

“我们全场民族晚会,就是围绕黔西‘红’展开,‘红色’文化,‘红色’产业,‘红色’精神,唯有守住红色根脉、筑牢团结基石,才能让‘石榴’花常开不谢、红色江山坚如磐石,让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红’色光彩。”黔西民宗局一负责人这样说道。(采写:郭翰 胡静 部分图:黔西市民宗局)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