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探路非遗与乡风文明共生之道

2025/09/11 15:3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5万

  今年7月15日至21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村长暨三下乡社会实践“傩乡知行队”(傩韵治乡团)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村,围绕“非遗治理视角下傩戏活态传承赋能乡风文明”主题,开展一场深度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村入户、实地访谈、文献梳理与部门对接,深入调研国家级非遗——思州傩戏的传承现状、困境与治理实践。从民间艺人到文化管理者,多角度听取意见、搜集素材,力图还原傩戏与村落共生的文化图景。此次实践以青年视角参与基层文化调研,致力于提出契合地方现实的非遗保护建议与治理优化路径,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培育。

  团队走进贵州省岑巩县平庄村,实地探访国家级非遗项目思州傩戏传承人肖光华,走进他守护的傩戏传习所,近距离感受这一古老戏种的独特魅力。屋中悬挂的数十面傩面具,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却依旧保存完好。“每年入秋要过水清洗,它们不会坏、不生虫。”肖老师说。更令我们震撼的是傩戏背后的神谱系统:飞山公主、柳毅传书、桥梁土地……每一个角色都寄托着乡土社会对生命与丰收的朴素祈愿。此次探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是艺术,更是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纽带。传统不应只是“看”,更值得被“懂”和“传”。

 

图为肖光华在为团队成员讲解傩戏文化

  在古朴的村寨中,队员们走村串户,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交谈,聆听傩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回响。有人兴致勃勃地讲起曾在祭祀仪式上看到傩面具起舞的情景,有人则回忆起孩提时跟着长辈看戏时的趣事。傩戏不是被遗忘的古老传说,而是一代代人生活中的仪式符号与情感寄托。通过走村入户的交流过程,我们感受到,非遗不仅是剧场上的表演,更是日常中的文化脉搏。深入民心,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在村民家中交流

  此次团队走访了平庄村村委会、岑巩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及史志办等关键单位,深入探寻非遗治理的现实图景与制度支撑。调研中,村干部坦言:文化要传得久,靠的是把人心聚起来。我们了解到,为更好展示村庄形象,干部们常年主动协助传承人打扫文化馆,村民们也自发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维护。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种守望相助的氛围,正是傩戏得以延续的重要土壤。

 

图为村委会主任、驻村书记与团队成员交流村内傩戏发展现状

  探访县文广局,我们了解到其正在构建包括传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数字化抢救保护以及成果出版发行在内的“六位一体”保护机制,全面激活非遗的生命力。在走访史志办时,主任向我们介绍,傩戏不仅是祭祀与民俗表演,更承载着心理抚慰、伦理教化与精神联结的文化价值。以前缺医少药,傩戏能给人生出一种安定感,像心理医生一样。他补充说。作为一种寄托生活美好祈愿的传统形式,傩戏的核心内容倡导向善、尊老爱幼与和睦乡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傩戏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活态艺术,应以融合与尊重的态度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史志办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傩戏文化

  岑巩群山间,傩面具诉说古老信仰,锣鼓声回响历史记忆。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探寻傩戏在乡村的活态传承。调研中,团队梳理出非遗与村落共生的文化图景:从面具雕刻到节庆表演,村民潜移默化地传承着情感与记忆。后续,团队将聚焦“傩戏+研学”,提升村民参与,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融合。(王煜 秦弋力 王颖 田有霞 王欣荧)

 


责任编辑:王云河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