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七年携手,山海情深!海宁黑水“蓝鹰工程”托举149名学子技能成才路

2025/09/15 23:53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7.7万

一条跨越2000多公里的职教帮扶路,一场持续七年的山海之约。

自2018年11月起,浙江省海宁市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以职业教育为纽带,携手深入实施“蓝鹰工程”,聚焦困难家庭学生成长与区域协同发展,在东西部协作和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探索出“志智双扶、就业反哺、文化融合”的职业教育协作新路径。七年来,已有149名黑水学生通过该项目走进海宁校园,其中67名中职毕业生中,20人升入高职院校,6人成长为高级工或技师,更涌现出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家”的帮扶效果。

政策护航,筑牢协作根基:从“异乡客”到“自家人”的蜕变

海宁市以政策保障和财政投入夯实协作基础。专设援助专项资金,按生均1.8万元/年的标准予以支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627万元,实现就学“零负担”。创新实施“责任家长”成长陪伴机制,遴选优秀教师、退伍士官担任代理家长,推行“1+1+N”培养模式(1名成长陪伴员+1名党员教师+N项素质拓展),将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关怀融为一体。通过组织非遗实践、红色研学、潮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黑水学子真正融入海宁,完成从“异乡客”到“自家人”的身份蜕变。

文化铸魂,推进志智双扶:从“技能学习”到“精神赋能”

在海宁与黑水的职教协作中,文化不仅是教学的背景色,更是点燃学生成长的“引路灯”。海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以“精神引领+文化融合”为双轮,构建起兼具技能提升与志向塑造的育人体系,让黑水学子在专业成长中找到精神坐标。

依托沈鸿纪念馆打造“当代沈鸿”培育体系,通过沉浸式参观、工匠讲堂和技能比武等活动,传承“敢啃硬骨头”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同时,将潮文化“勇立潮头”、灯文化“匠心传承”和名人文化“家国情怀”三大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从“学技能”到“育品格”的跨越。

藏族学生扎西哈木创作的微视频《一个藏族女孩的灯彩梦》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微视频大赛一等奖,正是民族文化与浙江非遗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这一文化赋能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技能,更坚定了他们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技能成才,拓宽发展路径:从“教育帮扶”到“高质量就业”

“蓝鹰工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双证书为手段,构建“中职—高职—就业”全程贯通的发展机制。通过“3+2 直升班”、高职单招、技能保送和技师研修等多渠道拓展成才路径。黑水学生高级工证书获取意愿率达95%,高职考上线率75%,技能升学率100%。 

创新实施“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把车间搬进教室、将实践融入日常,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平均起薪达4168元/月,“学历+技能”双证模式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成才”的转变。

归雁反哺,助力乡村振兴:从“走出大山”到“回归乡土”

在智力帮扶和就业引导中,“蓝鹰工程”突出乡情教育与返乡动员,通过优秀毕业生宣讲、黑水发展需求介绍等方式,增强学子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建设意愿。截至目前,已有21名获得学历和技能“双证”的毕业生返回四川,进入旅游开发、应急救援、特色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成为本土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毕业生金生宝考入成都市双流区消防队并担任班长,运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更有多名学子返乡后投身电商和文旅产业,带动家乡产品出山、资源升值,初步形成“人才输出—技能成才—返乡振兴”的良性循环。海宁与黑水的协作也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共赢,为东西部协作写下注脚:职业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激活一方水土。

这些既懂技术又熟悉乡情的“归雁”,有效填补了本土人才缺口,推动了“输出—培养—回流—振兴”良性循环的形成。海宁与黑水的协作由此实现了从“技能帮扶”到“人才反哺”的深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蓝鹰工程”是东西部协作框架下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成功实践,更是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它通过政策保障、文化融合、技能提升、反哺振兴四维联动,不仅帮助黑水学生掌握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更培育了一批心怀家国、返乡建设的青年力量。

未来,两地还将进一步深化课程共建、师资交流与就业协同,推动“蓝鹰工程”与黑水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更紧密结合,打造“教—学—就业—回流”闭环体系,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职教协作样本。(通讯员 蔡海英)

责任编辑:陆姗姗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