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毕节:“五个聚焦”共绘毕节“铸牢”实践

2025/09/18 19:15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9.2万

前段时间,毕节市蒙古族学术研究会启动大会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代表与当地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以学术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时刻。

      据悉,该蒙学会的成立,将聚焦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挖掘,为毕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助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蒙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挖掘毕节民族精神共性’的生态理念、‘重信讲义’的道德准则,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与会学者哈斯塔娜表示道。

启动仪式上,毕节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蒙学会的成立并非单纯的民族文化保护,而是以学术为桥梁,打通民族性共同性的深层联结。

据介绍,毕节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54个民族在此共生共荣,蒙古族同胞长期以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蒙学会成立后,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开展研究,系统梳理蒙古族与汉族、彝族、苗族等其他民族在毕节的交往交流交融史,重点挖掘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史实,用学术成果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从马头琴旋律到《蒙古秘史》智慧,从那达慕盛会到日常处世之道,蒙古族文化中藏着许多与各民族相通的精神密码。”

 四川金盆地集团董事长余刚认为,蒙学会可通过梳理这些共通基因,让各族群众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毕节蒙学会以五个聚焦为方向,进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仪式上,毕节市民宗委主任沈允为蒙学会发展提出“五个聚焦”的工作方向,确保学术研究始终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聚焦正确政治方向,蒙学会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精准区分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等核心关系,确保研究不偏离民族工作大局。

聚焦文化创新转化,将围绕蒙古族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中的共性内涵,结合时代需求赋予传统文化新表达。例如探索“蒙古族非遗+现代设计”“草原文化+生态教育”等路径,让古老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以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聚焦三交故事传播,计划以田野调查与典籍文献为双支撑,挖掘整理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在贸易互动、生产互助、节庆共庆等方面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故事集、拍摄纪录片、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底色深入人心。

聚焦服务发展大局,蒙学会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对接毕节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中心工作。一方面探索“蒙古族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助力凤山蒙古风情园、草海周边、乌蒙山片区等区域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另一方面搭建“民族交流协作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互帮互助,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聚焦自身规范建设,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会员纪法教育与文明规范引导,提升会员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研究会成为展示毕节各族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学术力量提供理论支撑,更需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毕节市蒙古族学术研究会首任会长余昌龙说道,蒙学会首批吸纳会员104人,涵盖高校学者、文化工作者、基层干部及蒙古族群众代表,旨在联合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份的研究机构,形成跨区域学术协作机制。

     仪式后,蒙学会随即投入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之中,围绕民族共生文化进村寨实践”“蒙古族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应用等议题开展工作。

来自毕节市金沙县的蒙古族代表说,“我们家族在毕节生活了数代人,见证了各民族从‘互帮互助’到‘同心同行’的变化,希望通过研究会把这些真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主管部门领导关注关心,正是我们从事民族工作的方向。”

     为落实毕节民宗委相关指导工作,毕节市蒙学会将优先推进毕节蒙古族简史编撰、多民族共居村寨口述史采集等重点项目,并计划定期举办民族团结学术论坛”“民族文化交流等活动,以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实践、惠及群众,为毕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注入学术动能。

以学术为标准,以团结为准则,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毕节篇章。随着蒙学会的深入运作,逐步深入凝聚毕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毕节民族团结之花在乌蒙大地上愈发娇艳,各民族的融合“毕”绘毕节崭新图景。(采写:郭翰 胡静 部分图:毕节市蒙学会提供)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