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产业“绣”出民族团结好风景
2025/09/24 16:3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9.4万
素有“黔中旱码头”之称的安顺西秀区,气候宜人,山川含翠,多个民族在此世代聚居,千百年来,各民族以文化为脉、以协作为本,团结为根,共同书写着民族大融合的奋进篇章。
如今,西秀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将民族团结的基因融入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的蓬勃实践中,“绣”出了一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山水画廊”美好产业发展图景。
以文化为桥,聚民族团结之力
西秀区的屯堡文化,是不同文化交融共生的活态见证,更是文旅产业串联民族团结的核心纽带。
六百多年前,明朝“调北征南”的屯兵在此扎根,带来的中原农耕文明、建筑技艺与当地的民俗智慧碰撞融合,逐渐沉淀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石头砌就的村寨、古朴的凤阳汉装、铿锵的地戏唱腔,都是文化交融的深刻印记,也成为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精神财富。
在七眼桥镇的本寨村,作为“云峰屯堡”的核心村落,是屯堡文化的典型缩影。这里的群众世代相邻,石头房屋错落成巷,碉楼矗立守护着村落的宁静。
近年来,本寨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屯堡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动能,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产业链。在产业发展中,各族群众各展所长、默契协作,有人牵头修缮明代古建,用传统技艺复原屯堡风貌;有人将绚丽的手工技艺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亲手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村里的文艺队由各族群众共同组成,每逢节庆,不同特色的唱腔与歌舞同台共鸣,文化的交融让游客沉醉,更让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如今,本寨村旅游收入鼓起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更让“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实践中愈发深厚,曾经的邻里,如今是旅游产业的合伙人;多样的文化习俗,如今成了共同吸引游客的特色名片。
承载着西秀区另一重文化记忆的旧州古镇,作为明代军屯古镇,这里的青石板路、飞檐斗拱间,既留存着中原军屯的规整,又浸润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近年来,古镇依托“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的气候优势,将“凉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在这场“清凉经济”的盛宴中,各族群众分工协作:有人钻研民宿服务,有人负责文化讲解,有人供应原生态食材,大家在客源共享、服务互补中实现共赢。数据显示,古镇周边群众人均旅游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三成,“一起赚钱、一起热闹”的日子,让民族团结有了最实在的注脚。
以产业为基,结民族团结之果
如果说文旅产业是文化交融的纽带,那么特色农业则是西秀区各民族在田野间共筑富裕梦的基石。从传统农耕到“农业+旅游”的转型,西秀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始终以“共富”为目标,让各族群众在土地上耕耘出团结的硕果。
双堡镇大坝村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群众靠种玉米、水稻维持生计,收入微薄。近年来,村子依托21℃的夏季均温和茂密的森林资源,跳出传统农业的局限,成立“共富合作社”,打造集精品水果种植、林下养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合作社里,各族村民不分你我:有人带来规模化种植经验,指导大家种草莓、蓝莓;有人发挥手工特长,将水果加工成特色果酱;村里还统一组织技能培训,让各族村民都掌握民宿经营、餐饮服务的本领。
旅游旺季时,村民轮流担任“轮值管家”,在接待中既讲解地方文化,也分享特色民俗,让游客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如今的大坝村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特色民宿,曾经的泥泞路变成了旅游步道,各族村民的收入翻了几番,“合作社里不分民族,只看干劲”成了村里最流行的话,团结协作让大坝村从贫困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旧州镇茶岭村的茶产业,是西秀区特色农业的另一张名片。村里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为支撑,将零散的茶园整合为规模化种植基地,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在茶岭村的茶园里,村民们在种植、炒茶、管护、文化展示等环节紧密协作,大家在采摘、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中相互支持。
村里还打造了“茶园观光+茶艺体验”的农旅项目,游客可以学习炒茶技艺,聆听特色歌谣,在茶香与歌声中感受各民族的热情。如今,茶岭村的茶叶种植面积达数千亩,开发出绿茶、红茶等多种产品,不仅走进了城市商超,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茶产业让各族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在共同的劳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春茶采摘时,邻里间相互帮衬抢收;节庆来临时,大家欢聚一堂共庆,茶香里飘着的,是民族团结的味道。
以融合为脉,奏民族团结乐章
西秀区的产业发展,从未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以“文旅+农业”“工业+文旅”的协同模式,构建起各民族广泛参与的产业生态,让民族团结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生根发芽。
在“文旅+农业”融合上,西秀区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项目:水果种植基地里,游客既能采摘新鲜的草莓、葡萄,又能体验特色节庆活动;茶园里,茶艺体验与民俗表演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变成了文化体验。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更让各族群众在产业互补中加深了联系——种植户提供食材,民宿主负责销售,文艺队带来表演,大家在分工中协作,在协作中凝聚。
在产业协同的背后,是西秀区政府的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民族特色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技能培训平台,让各族群众都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自身价值。如今,无论是文旅景区的服务人员,还是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或是手工艺品企业的创业者,不同民族的群众在产业链上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
从屯堡古村的文化交融,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共富,西秀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始终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在这里,产业是纽带,串联起各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文化是根基,滋养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西秀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产业发展的“引擎”更强劲,让民族团结的“风景”更绚丽,在共同奋斗中书写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篇章。(文字采写 郭翰 陈雪琴 胡静 图/提供 西秀区民宗局 西秀区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