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北京对话(2025)——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与青年”学术活动成功举办
2025/09/25 11:1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2.3万
本网讯(王云河 报道)2025年9月24日,由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联合北京市团校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青年发展·北京对话(2025)——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与青年”学术活动在京成功举办。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会长张传慧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各省市团校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首都各界青年代表等约200人参会。会议由北京市团校党委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杨斌主持。
张传慧在致辞中指出,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与青年”这一前沿议题,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青年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要引领青年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引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形成理性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和应用能力,争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弄潮儿;要引领青年做担当报国的典范。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持“四个面向”,深耕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变革,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成长为科技尖兵和栋梁之才;要引领青年做共建共享的典范。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主动发出青年声音,贡献青年方案,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贡献青春力量。作为党的青年工作者,我们应敏锐把握青年脉搏,加强青少年政治引领,组织动员青年在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积极稳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青少年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青
年工作院校协会会长张传慧
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与青年”,下设“青年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与“智能时代下青年的价值塑造与路径创新”两个分议题。活动设置了主旨报告、圆桌对话和2个平行专题研讨会议,邀请专家在交流中汇聚众智,共话青年发展,共谋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青年知识结构更新前景》的主旨报告。
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解人工智能需回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首先,“生产力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论断对认识人工智能具有重要启示: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体脑劳动,正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其次,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剩余价值创造方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活劳动需求相对减少,资本需求增大。立足我国人口众多、简单劳动力丰富但资本需求巨大的国情,当代青年必须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发表了题为《AI时代,青年ai你不容易》的主旨报告。
在探讨科技与创新关系及如何驾驭AI赋能青年时,需看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虽能提升效率、助力科研突破,但过度依赖会导致认知与脑功能退化、知识内化不足,进而引发职业焦虑和人际疏离等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向善。青年组织不仅要关注青年的线上发展,更需着力引导线下的人机协同,培养青年扎根现实生活的“人间烟火气”,从而实现技术、价值与文化层面的全面赋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发表了题为《发挥好数字时代青年文化的重要作用》的主旨报告。
青年在心理、生理、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层面均具备显著的成长性与发展潜能。当前青年文化呈现六大趋势:受重视程度提升、需求日常化、对主流文化反向影响增强、生产交互化、潮流与传统文化融合加深,以及场景消费兴起。数智时代重构了文化生产逻辑,创意、数据与算力结合推动生态变革,文化创作日趋大众化,青年文化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先锋力量。为此建议: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共识;正视青年文化影响力;加强规律研究;引导青年依托互联网参与创新;激发创造力,增强精神力量。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邮电大学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陈晓华发表了题为《AI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变革》的主旨报告。
系统梳理数字经济重点板块与AI的生活化应用,可以清晰看到未来产业将聚焦于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九大前沿领域,“人工智能+”正是孕育未来产业的关键动能。通过分析AI在金融、医疗乃至冶金、蚕丝等传统产业的赋能案例,可以发现发现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各行业发展逻辑。这不仅颠覆了企业核心业务模式,更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深度变革。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翟立东发表了题为《人杰智灵:人工智能发展新沃土》的主旨报告。
在人工智能时代寻找未来“千里马”,需打破传统认知。AI人才不局限于特定年龄,渐变式与突变式人才都值得关注,突变式人才更具系统性与颠覆式创新能力。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条件,通过“灵丹计划”等课程,从真、善、美、灵多方面培养其AI能力。同时,搭建“灵态”平台,以实际任务检验能力,让AI助力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应思考如何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就像为天才备好合适的“榻”或“床”,激发他们的潜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 。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教授主持,邀请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付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宋洁尘,北京化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祥栋,天云融创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敏,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国央企业务线首席技术官刘丁枭5位嘉宾,围绕AI时代青年的“能力清单”与“机会清单”展开热议。对话从首都创新策源地顶层设计、中关村创新生态模式迭代、产学研协同育人、大模型原生应用创造、数据要素价值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如何为青年发展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平行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一围绕“青年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展开。来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技术新职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驱动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实践案例,深度剖析了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专题研讨二围绕“智能时代下青年的价值塑造与路径创新”展开。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就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青年价值重塑、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等话题展开热议,为青年在智能时代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启示。
在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的鼎力支持下,北京市团校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青年发展·北京对话”学术活动,成效卓著,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下一步,北京市团校将在中央团校的指导和北京团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团校作为教育培训党的青年工作干部和开展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作用,以“青年发展·北京对话”这一学术品牌活动为抓手,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对青年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着力打造首都共青团理论研究和青年工作创新的赋能平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驾驭未来、勇担使命的青年人才,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