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安顺西秀:共享“山水画廊”融合“丰”光

2025/09/30 19:29 来源:中国报道 阅读:38.2万

“山水画廊”展新颜,民族融合呈“丰”姿。

 九月,层林尽染间,西秀藏着丰收的密码,田垄阡陌上,飘着民族团结的芬芳。

作为“黔之腹、滇之喉”的生态宝地,古渠流韵、稻浪翻金、匠心传承、文化交融,西秀区在这个丰收季交织成一幅“产业共兴、文化共生、各族共富”的生动“山水图”,“山水画廊”的灵秀与“五谷丰登”的厚重完美相融。

产业“绘”新图

晨雾轻笼的鲍家屯,明代古水利工程“袖珍都江堰”静静流淌,六百年间“旱能灌、涝能排”的智慧,滋养着2300余亩良田迎来丰收。田埂之上,各民族乡亲操作小型农机收割水稻,金黄稻穗在阳光下饱满低垂,收割机穿梭的轰鸣与田间笑语交织成丰收序曲。

不远处的晒谷场边,新米被细心分装成袋,丝头系腰的古老编织技艺,在忙碌劳作中自然传承。

“今年游客比往年多了好几倍,新米刚打出来就被预订了大半。”村支书笑着介绍。

依托“赏花+非遗”的农旅融合模式,春季千亩油菜花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秋季的稻米、屯堡小吃接力带动增收致富,让乡村活力持续迸发。

丰收“融”新景

近段时间,刘官乡的田野里,1.37万余亩水稻连成金色海洋,联合收割机在嘉穗村的稻田中来回穿梭。这种由市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品种,经各民族按传统方式悉心种植,蛋白质含量高出普通白米1%,刚收割就成了农特展销区的“抢手货”。

“亩产一千多斤,20余亩能收2万多斤!”村民话语间满是底气,乡农服中心的双语技术培训,让各族农户都熟练掌握科学种植技巧,高效的农机服务更让秋收效率倍增,丰收的喜悦浸润心田。

金黄稻浪不仅装满了粮仓,更拉紧了民族团结的“情感线”,让同心共富的纽带愈发牢固。

手工“逐”新梦

蔡官镇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与手工劳作相映成趣,奏响产业发展的乐章。

 蜡染作坊中,铜蜡刀蘸着蜂蜡在白布上勾勒纹样,蓝白相映的图案将丰收景象定格;汉族工匠的木雕车间内,地戏面具的眉眼在刻刀下逐渐清晰,明代军傩文化的精气神透过木纹流转。

“我们成立了共富合作社,各族乡亲互相学技术,订单都排到年底了。”合作社负责人说。

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村民们既能娴熟制作蜡染、木雕,又能参与农产品加工,多元收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共富梦想照进现实。

田间地头,高粱、玉米迎来采收,大型收割机与人工采摘协同作业,忙而有序。村民擅长的传统晾晒技艺派上用场,一串串玉米挂在木架上晾晒,与远处的白墙黛瓦构成一幅诗意田园画卷。

镇里的农产品加工厂内,各族工人分工协作,从田间种植到精深加工,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民族团结的力量让丰收价值不断提升,让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发展“谱”新篇

踏上旧州古镇的青石板路,明清风貌的屋舍间飘来新米清香,勾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8万亩水稻进入收获期,80%以上通过机械收割,稻草香与古镇的烟火气交融弥漫,尽显古朴与现代的碰撞之美。

茶岭村的茶园里,贵州嘉合轩农业公司的技术人员用双语授课,茶农围坐认真学习采茶技巧,茶叶产业成为各族共富的“黄金产业”,让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六百多年来,“调北征南”带来的江南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今在丰收时节,更催生出“农文旅融合”的新活力,让古镇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

从鲍家屯的古渠到旧州的茶园,从刘官乡的稻浪到蔡官镇的工坊,西秀区每个角落的丰收季里,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耕耘的汗水,每一项技艺都凝聚着交融的智慧,每一张笑脸都彰显着团结的力量。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秀区以产业为媒,让各族群众在共耕共收、共学共乐中共享“山水画廊”的馈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丰收的土壤中愈发绚烂,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西秀篇章。(文字采写 陈雪琴 部分图/  石小杰 西秀区民宗局 西秀融媒体)


责任编辑:舒彬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