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党建”绘社区“互嵌”新图——威信县龙泉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2025/10/10 13:2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9.6万
威信县龙泉社区作为城市中心社区,承载着2万余人的烟火日常。该社区作为市级高质量打造的“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示范点。这里商业热闹,人口流动频繁,3491户居民中6000余人持有土地资源,复杂的社区结构曾让治面临重重挑战。如今,龙泉社区以“商圈党建”为突破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社区发展始终,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温暖服务,让各民族群众在空间、心理、文化、经济、社会的深度互嵌中,共同筑起了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园,为新时代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龙泉样板”。
幸福食堂
党建“红”引领民族情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党,民族团结的根基也在党。
龙泉社区深知,要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必须先建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
为此,社区围绕“商圈党建”目标,打破传统治理壁垒,主动整合辖区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党支部、退伍军人等关键力量,对社区人员进行科学筛选分组,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商圈的每一个角落、社区的每一户人家。
广告公司负责人朱林的转变,正是党组织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初到社区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经营者,而社区内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氛围,让他深受触动。当了解到党组织是推动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后,他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培养考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朱林,始终牢记党员使命,将帮扶弱势群体视为己任,对社区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居民,他定期上门走访、提供帮助,从代买生活用品到协助办理手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赢得了各民族群众的一致点赞。
在朱林的带动下,社区内越来越多的商户、居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良好局面,党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

朱林同志慰问辖区困难群众
模式“新”激活发展力
民族团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层面,更需要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龙泉社区创新推出“党建+企业+致富带头人”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企业的资源优势、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优势紧密结合,引导辖区企业主动融入社区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各民族群众搭建起共同致富的平台。
春风里大酒店作为辖区内的龙头企业,率先响应社区号召,积极参与民族团结帮扶工作。
当了解到柳燕茹家庭的困境,丈夫卧病在床、5个孩子上学压力大、家庭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后,酒店主动与柳燕茹家结成帮扶对子,不仅每月定期送去米、面等生活物资,还为其家庭成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培训。

爱心企业与柳艳茹家庭签署帮扶协议
同时,社区还积极为柳燕茹家申请城市低保,通过“企业帮扶+政策兜底”的方式,彻底缓解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生存压力。
如今,柳燕茹的孩子们能够安心上学,家庭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她逢人便说,“是社区和企业让我们家看到了希望,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样,在我们最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春风里大酒店的善举,像一颗种子在商圈内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到感染,主动加入到幸福家园建设中来,餐饮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惠套餐,零售企业为困难家庭捐赠生活用品,文化企业免费为居民开展技能培训……
各民族企业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打破行业界限、民族差异,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让共同富裕的阳光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让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服务“暖”涵养凝聚力
精神层面的共鸣,是民族团结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龙泉社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贴心暖心的服务,让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增进认同,在情感互动中加深情谊。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要节点,社区都会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春节前夕,社区组织书法家协会的成员为居民义务写春联,各民族群众围在一起,挑选心仪的对联,墨香中满是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时,大家齐聚社区广场,一起包粽子、话家常。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民族文化的交融。

龙泉社区携手威信县邮政分公司开展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重阳节来临,社区老年幸福食堂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理发、义诊,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关怀。
社区携龙泉手中心卫生院开阵义诊活动
|
|
龙泉社区携手爱心企业开展上门“义剪”活动
此外,社区还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组织歌唱队、舞蹈队排练红色节目,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各民族群众心中代代相传;影剧院更是推出“惠民观影”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居民观看优秀影片,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龙泉社区携手太平洋影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
而专门为外卖小哥打造的“爱心小屋”,则成为社区服务的一大亮点。考虑到外卖小哥常年奔波在外,社区在商圈中心位置设立“爱心小屋”,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休息的场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还配备了急救药品、雨伞等应急物资。

“以前送外卖累了只能在路边歇脚,现在有了‘爱心小屋’,就像有了一个临时的家。”外卖小哥王师傅的话,道出了众多新业态从业者的心声。
这个小小的“爱心小屋”,不仅温暖了外卖小哥,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包容与关爱,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成为民族团结的“流动宣传员”。
社群“融”构建新格局
要实现各民族的深度互嵌,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主动参与。龙泉社区创新建立“分类社群”机制,根据居民的职业、兴趣、需求,分别组建商家群、雇主群、餐饮群、影视群、舞蹈群、合唱群等,让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在参与社区工作和活动中增强归属感、认同感。
在商家群里,各民族商户可以及时了解社区的政策通知,互相交流经营经验,共同解决商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雇主群中,企业与求职者直接对接,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有效缓解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
在舞蹈群、合唱群里,各民族居民一起排练节目、参加演出,在音乐和舞蹈中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结下深厚的友谊……
此外,社区还通过社群发布手工培训、法律讲座、健康科普等活动信息,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区动态,随时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如今的龙泉社区,各民族群众就业不难、生活不难、学习不难,大家主动融入社区“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中,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正如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张刚所说:“商圈党建,有利于各民族互通互动,互相融合发展。幸福家园建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帮互助。空间、心理、文化、经济、社会的互嵌,真正得到了融入。”
从曾经的治理难题突出,到如今的民族团结和谐;从过去的发展动力不足,到现在的共同富裕可期,龙泉社区以“商圈党建”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之路。威信民宗局负责人这样说道。
在这里,党建红与民族情交相辉映,发展力与凝聚力同频共振,每一个故事都充满温暖,每一项实践都彰显担当。
龙泉社区以深化“商圈党建”模式,不断探索民族团结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幸福生活,为威信县乃至全市、全省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绘就“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新图,贡献更多“龙泉力量”。(文字采写 郭翰 胡静 陈雪琴 供图/ 威信县民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