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宗书记的“民族团结答卷”
2025/10/10 13:20 来源:天眼新闻 阅读:41万
人物名片:高龙伟,男,彝族,1980年5月出生,毕节黔西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黔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获得2025年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今年这玉米长得比往年都好,一亩收两千斤玉米棒没问题。”麻窝地里的玉米大丰收,黔西市林泉镇高锦社区村民王光兵喜上眉梢。
“不只是他家,今年整个余家麻窝的玉米都丰收,多亏了民宗局的帮助,改善了我们麻窝地的基础设施,玉米才能长得这么好!”高锦社区党支部书记谌涛在一旁笑着补充道。
高锦社区90%是黔西市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90%的村民都是苗族同胞,有饲养大型牲畜的传统,用水极其重要,而余家麻窝就是社区主要的水源点,涉及300余户村民的使用。但是,前些年,由于地势低洼,每年汛期,该水源点的抽水设施几乎都会被淹没,甚至损坏,群众的饮水不仅会被中断,附近的农田也会被淹没。
这个问题也成了摆在高锦社区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村子的和谐稳定。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当年12月,黔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以下简称民宗局)党组书记高龙伟的一次调研,为破解这一困局带来了新思路。

调研过程中,高龙伟详细了解情况后,为该社区争取到了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 68万元,实施了余家麻窝蓄水塘灌溉建设项目。
“调研时我们发现水源点附近的池塘太浅,蓄不了水,所以汛期一来,水会蔓延出来,淹没水源点的设施和附近农田。”高龙伟说,项目建设时,先是将原有的两个池塘深挖到1.5米,清除淤泥后,加固了池塘堡坎,并铺设涵管和安装围栏,“这样一来,整个麻窝能排能蓄,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都有了保障。”
“如今,麻窝地常年被淹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老百姓用水也不成问题,农田不怕涝不怕旱,群众还利用蓄水在周边土地种植蔬菜,增加了收入。”谌涛说。

民族团结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民族宗教干部,自2022年到黔西市民宗局工作以来,高龙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团结工作主题,聚力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用活政策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地处乌蒙高原东部的黔西市,共有汉、彝、苗、布依、白等39个民族,截至2024年末,户籍人口96.08万人,是毕节市民族贸易县之一,区域内的部分企业有享受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
为充分发挥民族贸易县政策的最大优势,高龙伟充通过召开会议、走访企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市内注册民贸企业从3家增加到11家。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9月20日,在黔西市金碧镇辉煌社区高粱收购点,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组织收购高粱。每斤3.7元的收购价格让种植户们高兴不已。
“公司和我们签订的收购合同是每斤3,6元,没想到收购时,价格还更高了。”金碧镇折坤村村民赵光华兴奋地说,自家今年收了3万多斤高粱,预计有10多万元的收入。

今年,在民贸政策的推动下,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贷款9300万元收购高粱,预计全年可获贴息资金近300万元。
“我们企业是民族贸易政策的受益者,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乡亲,将贷款贴息的资金又用来提高高粱收购价,让种植户把这份政策红利变成长久的致富动力。” 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杨思政告诉记者,流贷资金既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又起到了很好的连农带农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担当为笔,政策为墨,绘就团结新画卷。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和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建设化屋至丘林“双村”示范廊带、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展、创建“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工作品牌、组建“花都红石榴”宣讲团……高龙伟用一件件实事,如同春风化雨般,促进了黔西市民族团结之花常盛长开。
在黔西市锦绣社区,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幸福生活;
在化屋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广场上,“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红色大字格外亮眼,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
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里,各族市民享受着闲暇时光,处处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
如今,行走在黔西,一幅幅共同奋斗、同心筑梦的和谐画卷展现眼前,
“我们将继续深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聚焦发展要务,促进共同富裕,创新社区治理,服务各族群众,让全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谈及未来,高龙伟表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宗教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将再接再厉,继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懈努力,促进黔西市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