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讲交通》 平安路上的那缕暖光
2025/10/18 02:0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4.3万
今年四月,嘉兴秀洲区新城街道的退役军人宣讲团里,多了个熟面孔——吴卫忠。大伙儿都喊他“老吴”,不单因为他是老兵,更因为他手里有档叫《老吴讲交通》的栏目,像村口那盏长亮的路灯,照着老百姓出门的路,也暖着人心。

说起这栏目的由来,得倒回2019年。那时候秀洲的农村路修得越来越宽,出门的人、车也多了,可揪心的事儿也跟着来。老吴记得,那几年出警,总在村口、田埂边撞见让人难受的场景:张阿婆骑着三轮车赶早集,没看清红绿灯,被小车蹭得摔在泥地里;李大爷拉着装满菜的板车过马路,没留意身后的农用车,一下子就被带倒了。最让他堵心的是,这些事故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一半还多——一个人出事,家里的顶梁柱就塌了,好几家人都得跟着抹眼泪。
那时候老吴刚从王江泾镇政府转岗当交警没几年,出警次数早过了万。每次处理完事故,看着当事人家属红着眼眶说“早知道就多注意点”,他心里就不是滋味。后来他试着去村里宣讲,拿着法规条文念,底下的老人要么低着头打盹,要么小声嘀咕“听不懂普通话”“这些大道理跟咱过日子不沾边”。散场时,有个大爷拉着他的手说:“小吴啊,不是我们不听,是你讲的,我们记不住。”

这话像块小石头,在他心里沉了好几天。夜里他翻出出警记录,看着那些熟悉的村名、重复的事故原因,越看越急:不能再这么“照本宣科”了,得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他们身边的事。
没过多久,领导找他谈,说想让他牵头做个交通安全栏目。老吴没犹豫,一口应了。2019年初,《老吴讲交通》就这么来了。第一期录的时候,他没拿稿子,就坐在广播前,用一口地道的嘉兴话,讲了前几天邻村发生的事:有个老人骑三轮车闯红灯,差点被货车撞了。他把“红灯停绿灯行”揉进故事里,连“过马路要左右看”都说得跟拉家常似的。
播出去没几天,老吴在村口买菜,就有个大爷拦住他:“老吴啊,你讲的那个事我听了!现在我过马路,都等绿灯亮透了才走,孙子还说我‘比以前小心多了’。”老吴听了,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原来这么讲,真能管用。
从那以后,老吴的声音就常出现在农村的有线广播里、本地的有线电视上,还有读嘉APP里。他不挑远的案例,专捡身边的:哪个路口容易堵车、哪个时间段货车多、谁家孩子骑自行车没看路差点出事,都能变成他的“教材”。有时候他去村里,老人会搬个小板凳围过来,说:“老吴,再给我们讲讲,下次出门该注意啥。”

2022年年初,古塘村的《老吴讲交通》实训基地揭牌了。这下不只是“听”了,老百姓还能亲手摸、亲眼看:“模拟信号灯”怎么开,过马路该走哪条道,甚至有模拟的红绿灯,孩子们凑在跟前按来按去,笑着就把规则记牢了。老吴还拉了支队伍,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退役老兵,还有网格员、慈善义工,大家一起跑村串户,今天去这家讲安全,明天到那家聊出行。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摆手:“跑一趟,就能多让几个人记住‘平安’俩字,值!”
这几年,栏目的名气越来越大,播到192期的时候,老吴自己都数不清跑了多少场宣讲——后来算下来,竟有5000多场,见了50多万人次。驻嘉部队请他去讲课,邮政、银行、学校也来邀他,他的志愿时长攒了5200多个小时。有时候忙到天黑才回家,老伴会念叨:“你这快退休的人,比小青年还忙。”他却嘿嘿笑:“听见广播里自己的声音,看见老人过马路慢慢走,心里踏实。”
现在,《老吴讲交通》进了秀洲公安分局的人才工作室,老吴也成了兼职教官。可他还是那个老吴,到村里宣讲,会跟老人坐在田埂上聊;去学校讲课,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过马路要牵紧大人的手”。 这档栏目,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道理,就像老吴这个人一样,朴实、实在。它像一缕暖光,照在嘉兴的路上,也照在老百姓心里,守着每一个人的平安出行,让日子过得更踏实、更安心。(蒋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