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化屋村:书写好一份厚重的“民族答卷”
2025/10/18 01:59 来源:中国报道 阅读:37.8万
乌江示范展新姿,百里画廊绘新图。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困于群山阻隔,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深山苗寨”。

如今,这里以乡村振兴为傲,以“双语”传政策、以文化聚民心、以协同建和美,用鲜活的实践,书写出一份兼具民族底蕴与时代力量的新时代和美村寨“民族答卷”。
——这份“答卷”,以“政策直达”为笔,让民族精神在宣讲中扎根。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化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跨越语言的隔阂,走进苗族群众的心间,化屋村给出的答案,藏在一场场“双语”宣讲里,也在各民族新时代发展中。

“党的政策要用‘家乡话’讲,群众才听得懂、记在心。”这是化屋村传递政策温度的秘诀。
2025年8月29日的同心广场上,黔西市宣讲团成员用苗汉双语,将国家民委三项改革试点政策、乡村振兴部署转化为“家乡话”,把抽象的精神要义变成具象的生活指引。
没有生硬的理论灌输,只有“拉家常”式的交流;没有距离感的政策解读,只有“接地气”的案例分享。
当“感恩之乡·苗韵新仁”的主旋律通过双语传递,不仅让党的民族政策在苗寨落地生根,更唤醒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与奋斗热情,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化屋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这份“答卷”,以“文化赋能”为墨,让民族风情在传承中绽放。
化屋村的魅力,在于其流淌千年的民族文化;化屋村的活力,在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在和美村寨建设慰问演出的舞台上,这份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杨国美等来自化屋村演员唱响的《敬酒歌》,歌声里满是各族儿女的热情与好客,将新时代村寨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杨国奇用乐器演绎的《神话》,让外界听见化屋的神奇魅力;杨晓刚的芦笙独奏《丰收的喜悦》,以悠扬旋律诉说着村寨的丰收图景;还有那支接地气的芦笙舞,舞者们踩着欢快的节拍,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国家好政策的感恩,跳成了最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

这些节目不只是文艺表演,更是化屋村文化自信的表达,既守护着芦笙、民歌等“老传统”,又赋予其“感恩奋进”的新内涵,让民族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纽带”。
——这份“答卷”,以“和美共建”为纸,让民族村寨在协同中蝶变。
一场成功的活动,是村寨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和美村寨的建成,是多方协同发力的成果。
在化屋村的建设中,没有“独角戏”,只有“大合唱”。

从政策宣讲到文化演出,从安全保障到环境治理,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都彰显着“上下一心、协同联动”的治理智慧。
如今的化屋村,不仅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便捷畅通的交通路网,更有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同心共建的和谐氛围,“和美”二字,早已从活动主题变成了村寨的真实模样。
从脱贫攻坚的“蝶变”到乡村振兴的“进阶”,从文化传承的“坚守”到民族团结的“交融”,化屋村的“民族答卷”,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没有空洞的口号,却有掷地有声的实践行动。
这份答卷,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缩影,以政策为指引、以文化为灵魂、以团结为根基,让每一个民族村寨都能在时代浪潮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和美之路”,让民族复兴的乐章里,奏响更多嘹亮的和美村寨“乡村强音”。(文字采写 陈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