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生赴藏建功,书写与高原的“双向奔赴”篇章(三)
2025/10/20 14:3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3.3万
七年前,一封来自北京的贺信送达渭水之滨的西藏民族大学,信中嘱托为该校明确“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育人方向。七年来,一批又一批西藏民族大学学子怀揣着在校期间培育的雪域情怀,从陕西咸阳出发,奔赴西藏各地。这些毕业生以青春为墨,在高原大地上书写着个人理想与地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故事,也让“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情感“共鸣”:搭建汉藏交融“连心桥”
在西藏工作期间,西藏民族大学的毕业生们不仅承担着政策执行、项目参与的职责,更主动成为汉藏文化交融的“纽带”。他们以真诚待人,在帮扶当地群众、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搭建起跨越民族的 “连心桥”,让情感在高原之上自然流淌。徐晓舞的“连心桥”搭建在助学之路上。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她都会跟随水电九局的团队前往萨迦县、昌都市的乡村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书包、衣物等物资。今年夏天,她在一所乡小学参与完助学活动返程时,沿途的孩子们纷纷向她鞠躬问好。“那些小小的身影站在路边,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着‘谢谢’,那一刻我才真切明白,我们送去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一份牵挂。”徐晓舞说道。此外,在参与水电项目过程中,她还积极推动团队优先采购当地农特产品,“桑日乡的葡萄酒、土豆,我们一次能采购几百斤,这样既能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也能让同事们品尝到高原的特色味道。”
定日县地震救援现场
格桑旦增的“连心桥”则蕴含在工作细节之中。作为中国石油某公司的党群宣传人员,他曾跟随油罐车行驶在青藏线上,采访了众多基层驾驶员。“他们熟悉青藏线的路况,也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我把他们的故事撰写成报道,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基层石油工作者在促进汉藏民族群众沟通交流中所做出的默默奉献。”定日县发生地震时,格桑旦增与团队成员睡在加油站的米袋上,第一时间保障了当地救援车队的油料供应。“当地群众拍着我们的肩膀说‘扎西德勒’,那一刻,我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他回忆道。
知识赋能:助力西藏地域发展攀新高
在西藏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西藏民族大学的毕业生们充分运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铺路搭桥,成为推动西藏地域进步的重要力量。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活跃在西藏各大媒体领域,他们用镜头捕捉西藏的发展瞬间,用文字记录西藏的变迁历程。曾在西藏某栏目组工作的徐晓舞,经常跟随团队深入西藏偏远地区,与藏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野生保护区周边没有通信基站,通信设备时常没有信号,有一次对讲机都无法联系到团队成员,我当时确实很害怕…… 遇到车辆无法通行的地方,我们还要扛着摄像设备徒步上山。”徐晓舞介绍,通过她的镜头,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壮美的雪域风光,还报道了许多偏远地区藏族群众的生活现状,为解决当地发展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那曲市玛曲乡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日出
管理学院毕业的左琪,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西藏工作,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刚到工作岗位时,他所负责的村庄各类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在上级部门的协调部署下,左琪与政府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对村里的用水用电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组织人员打扫村庄环境、清理垃圾。同时,他还积极配合乡镇政府组织开展村民免费体检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左琪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向村民宣传政策法规。作为千万基层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他将青春深深扎根在高原村庄。这些毕业生的奋斗故事,正激励着更多西藏民族大学学子投身西藏建设,共同为西藏的美好未来不懈努力。在艰苦环境中学会自我照顾、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顺畅沟通、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乐观,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财富。
宁静祥和的高原村落
如今,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生与高原的“双向奔赴”故事仍在继续:康佳佳在结束西部计划服务后,依然坚定地表示“要在拉萨找到下一个落脚地”;李妙在国家电网西藏公司完成培训后,立志“像前辈一样,为高原电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彭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攀登拉萨的“祖国万岁山”,望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慨道:“我在这里实现了工作价值,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最好的双向奔赴。”(西藏民族大学 赵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