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汶上县郭楼镇驻村第一书记马涛——把“针头线脑”的小事办成暖心大事
2025/11/17 22:14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4.8万
社区文化网(通讯员 陆峰)“马书记,您快来瞧瞧,这党群服务中心屋顶换了新瓦,下雨天再也不用搬着板凳躲漏水啦!”11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北高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村民郭延胜拉着驻村第一书记马涛的手,指着崭新的屋顶笑得合不拢嘴。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来自县商务局的马涛始终秉持“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把村民眼里的“小事”当作“心头事”,用换瓦、修桥、疏排水的务实行动,在基层沃土上书写着为民服务的答卷。

初到北高庄村,马涛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揣着笔记本走遍村庄角落,听民意、摸实情。“党群服务中心漏雨有阵子了,开会都得找没水痕的地儿坐”“村西头的石桥裂了缝,人来人往有风险”“一到雨季,村后沙坑边的路就积水,老人孩子出门太危险”……村民的每一句吐槽、每一个诉求,都被他密密麻麻记在本子上,也刻进了心里。在他看来,这些看似“针头线脑”的小事,恰恰是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事”,更是检验驻村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党群服务中心是村级治理的“主阵地”,也是村民办事、活动的“聚集地”。此前,中心屋顶瓦片因年久风化出现多处破损,每逢阴雨天气,屋内漏雨点达五六处,办公桌、会议椅常常被雨水浸泡。“群众来办事,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咋能安心?”马涛当即协调资金,联系施工队,亲自盯着工人拆除旧瓦、铺设新瓦,连屋脊的防水胶都反复检查三遍。一周后,当新瓦铺满屋顶,村民们来办事时忍不住驻足称赞:“这新瓦一换,不仅不漏雨了,看着都敞亮!”

村中央的石桥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承载着村民的日常出行,去年秋天,马涛发现桥面出现3处裂缝,西侧护栏也有松动迹象。“桥不能断!”他连夜走访县交通部门咨询维修方案,自筹部分资金,组织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和村民一起清理桥面、搅拌水泥、加固桥体。过二十几天的奋战,不仅桥面焕然一新,还对桥进行了加宽,出行变得更加方面。村里为了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特意取名了“新扶桥”,寓意驻村帮扶,促进了村里的新发展。
“雨天趟水、晴天吃土”,曾是北高庄村排水难题的真实写照。村西路侧50米长的排水沟因淤泥堵塞,雨季积水最深达30厘米;村东头部分路面下出现空鼓,雨水渗入后极易塌陷;村后沙坑侧180米的排水沟坝,因坝体低矮,大雨时污水常漫进周边农田。针对这三大“痛点”,马涛制定“分段攻坚”计划:先组织人员清淤疏通村西排水沟,再用混凝土填充路面空鼓并埋设排水管,最后带领村民肩扛铁锹、手提水桶,给沙坑侧排水沟坝加高50厘米并夯筑护坡。今年雨季,北高庄村未积水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崔向补笑着说:“以前下雨得穿胶鞋,现在穿布鞋出门都没事!”
“不是在办事,就是在去办事的路上”,这是村民对马涛的印象。驻村一年多,他解决的“小事”不止这些:给村口路灯换灯泡、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协调农技专家来村指导种植……在马涛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百姓的心就暖了。”如今的北高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敞亮整洁,石桥通行安稳,排水畅通无阻,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足了。马涛说:“第一书记的价值,就藏在这些‘小事’里,能让村民的日子更顺心,再累也值得。”